浅谈历史复习课教学方法 二维码
229
发表时间:2016-10-11 15:52 浅谈历史复习课教学方法 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镇中学 张双发
讲好历史课,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套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让学生听起来有趣。 讲好历史复习课,更难。首先,内容多而杂。不论是复习一个章节还是一册书都需要历史教师在众多的史实中找出一条主线来统领所授知识,理清线索,便于学生记忆。其次,复习课是对所学知识的整理和归纳,相对而言趣味性降低、知识性增加、能力要求提高。第三,需要对学生学习及答题方法进行指导,这一项一般是比较乏味的。 鉴于以上思考,我对历史复习课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首先,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对比初中与高中历史教材,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初中教材是很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我们的教材交待得很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比如,近代前期清朝统治者的更替经常具有跳跃性,学生就会问“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清朝哪位皇帝逃亡承德?还是道光帝吗?”如果我们适当的补充一些历史事件,比如咸丰帝病死承德,慈禧“母以子贵”。不但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而且填补了教材的空缺、增加内容的连贯性。 其次,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比如,香港问题,我们可以把它与1842年的《南京条约》、1860年的《北京条约》及后来的香港回归时间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把日本侵略台湾、“大陆政策”与今天台湾问题结合起来。左宗棠收复新疆与7.5事件相联系。总之,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 第三,比较式学习。学生对近代史中频繁的战争的分析能力不够,不理解为什么要有那么多的条件,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把战争这一类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让学生从中找到相同之处,不同之处。比如,我把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使学生认识到他们的爆发原因、主要经过、结果等。再比如把近代几个不平等条约内容放在一块来比较学习。通过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原有知识的记忆。 第四,复习的时候选取好的线索。我在进行《侵略与反抗》的设计时,选择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分中国近代史为平行的两部分,即屈辱史(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和抗争史(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编织一张知识网。纵向看,是战争、条约、危害、影响等几个专题;横向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史。 第五,能力提升与方法指导。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把相关的历史事件建立起来联系,比如学习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引导学生想一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哪些人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进行了怎样的探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学习甲午战争之后引导学生想一想,甲午战败标志着哪一次探索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直接引发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哪些人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另外,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比如:假设你是某位历史人物,写一篇日记。你应该注意把自己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注意史实、阶级立场和逻辑关系。这样不仅需要学生准确把握史实,而且锻炼他们阶级分析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作者简介:张双发,中学一级教师,多年从事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曾多次赴全国课改名校──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并在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高级研修班研修学习,致力于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分类:
初中教学和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