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教育改变福州
作者:吴孝传
书报刊名:《海峡都市报》2006年7月14日B3版
福州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盖因福州人自古以来就有兴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拜教育之赐,福州千百年人才辈出,群星荟萃,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一道道亮色。
兴文重教 源远流长
福州地偏东南一隅,汉代以前,闽越人还是“断发文身”,属于未开化的土著,一直被中原人视为蛮夷。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频仍,而福建偏处东南,局势相对稳定,因此,北方汉族人大量移民闽中,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在促进福州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福州的文化教育开了先声。
西晋末年,是汉人入闽的一个高峰期。中原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这时入闽的北方汉人大部分定居福州。两晋、南朝时,有好几位学者名流曾在晋安郡(福州)任职,他们对于传播中原文化、推进闽中社会发展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东晋晋安郡太守陶夔,编纂了第一部《闽中记》,填补了福建史志的空白。梁晋安太守范缜,是个大哲学家,著有《神灭论》。
到了唐代,福州的文化教育事业继续得到发展。大历七年(772年),李椅出任福建观察使兼福州刺史时,提倡教育甚力。建中元年(780年),杨炎任宰相,起用常衮为福建观察使。常衮到任后,大兴文教,广设学塾,招收英才人学,并亲自指导诸生作文章,还经常参与诸生的活动。经他大力倡导,福建各地士子纷纷尚学,学风大振。自此至唐末100多年间,福建中进士者多达74人,福州人才之盛与中原文化发达地区相差无几。
五代时期,王审知治闽。他的治闽业绩,成为福州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篇章。王审知网罗人才,兴文重教,促进了福州文化教育的繁荣和兴盛,社会上出现“千家灯火读书夜”的良好风气。
福州文化发展到两宋时,已步入全盛时期。北宋有蔡襄、张伯玉、程师孟、曾巩等名吏出守福州。福州出现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等提倡道学的大学者,人称“海滨四先生”。
明清之间,福州教育更是名闻遐迩。“文儒之乡”、“文化之村”层出不穷,长乐“一母二状元”、黄巷“五子登科”、闽县“七科八进士”、“三世五尚书”等等,皆使“海滨邹鲁”名邦生色。
鸦片战争爆发后,福州作为“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来了不少西方传教士。这些传教士也带来西方的教育思想和体系,在福州兴办了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种学校,比较著名的有三一中学、英华学校、私立华南女子学院、协和大学等。甲午战争后,洋务派要维新图存,在福州马尾创办了船政学堂,船政学堂一反科举陈规,采用西方教育方式,接受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新式职业技术学校,船政学堂先后派遣87人赴英、法、美、德、西班牙留学,使中国第一代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解放后,福州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957年后,福建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名列前茅,被誉为“高考红旗”,而福州的高考成绩位于全省前列。北京、上海等地20多个教育考察团来福州参观访问。改革开放以后,福州教育重振雄风,在1978年到1980年,又连续三年在全国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全国各地争相订购福州的《高考复习提纲》。而各类教育也迅速发展。目前福州已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高等教育也充满生机,为福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船政学堂 新学发轫
清代后期,洋务运动兴起,同治五年,左宗棠向朝廷奏请创办船政获准,开始筹备在福州马尾设厂。不久左宗棠推荐沈葆桢为船政大臣,专职主持福建船政事务,在福州马尾创办了船政学堂,为了培养船政各类人才和海军人才。沈葆桢开始筹办船政学堂(初名“求是堂艺局”),这是清代第一所水师学堂、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学校。
福州船政学堂成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教育的摇篮。近代思想家、教育家严复,中国第一代杰出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海军耆宿萨镇冰,甲午海战中壮烈牺牲的邓世昌等,都是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宝琛夫妇 热心办学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福建闽县人。
陈宝琛21岁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士,后成为溥仪皇帝的老师。1885年,陈宝琛逢母丧回福州,此后20多年间为家乡教育事业做了许多工作。
1895年,苍霞精舍创办。这是一种新式学堂,课程有经史、时务、算学、地理、英文等。1897年,又加设日文科,求学者众,日文科迁入城内文儒坊“三官堂”,称为“东文学堂”,请陈宝琛任东文学堂董事兼总理。
戊戌变法后,新式学堂兴起,教员缺乏。原东文学堂改组,由陈宝琛任学堂监督(校长)。陈题写了校训“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他还发表了《开学告诫文》。这所师范学堂,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堂之一。从1903年创办至1909年。陈宝琛任监督的7年,毕业学生约700人,大部分成了福建省中小学教师骨干。
陈宝琛夫人王眉寿(1848—1921年),闽县人,祖父王庆云是道光九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父亲王传灿官至刑部员外郎。王眉寿热衷于“女流办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亲自在光禄坊玉尺山房创办“女子师范传习所”,招收女学生60余人,自任监督。宣统元年(1909年)福建提学司根据部令,合“职业学堂”和“传习所”为“女子师范学堂”,著名女作家谢冰心1912年考入该校预科学习。
四大书院 育人摇篮
闽都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不仅发育早、数量多,而且规格高、规模大。其中省城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鳌峰书院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建,址在鳌峰坊(今福州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院舍庞大,有23子祠、崇正讲堂、敦复斋、五子祠、笃行斋、正谊堂等125楹。
正谊书院 清朝官办书院,前身为清同治五年(1866)左宗棠在新美里(今黄巷)创立的正谊书局。后镇闽将军英桂接受沈葆桢、杨庆琛等联函建议,改书局为书院,并购骆舍铺(址东街口原图书馆)民房改建,同治九年建成,定名正谊书院。
越山书院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建。院址在今北大路三角井附近,旧称北库巷,有讲堂5间,斋舍50余间,加上学舍和附属祠庙等,环境清静幽美。书院藏书集中于文昌阁,藏书400多种,5000多册。
凤池书院 清代官办书院。嘉庆二十二午(1817)建。院址在三牧坊(今福州第一中学),有讲堂12间、学舍30余间。招考对象、内外课录取名额数同鳌峰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