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百年前的民间救火会
作者:帅斌彬 陈风 包华
书报刊名:《海峡都市报》2008年7月30日A10版
福州台江大庙山上,隐藏着一座孤独的塔式建筑,它是福州现存的唯一的火警瞭望台。
在福建省档案馆内,也有文件详细记录福州救火情况及救火联合会的发展史。令人难以想象的是,福州曾经同时拥有37个消防组织,一个火灾发生时,可能有七八个消防队都赶到现场救火。
福州第一个救火会,于19世纪80年代创办。当时福建是木材产区,闽北所产木材多先集中至福州,再转运出省,而福州白马河畔,就是一片木材集散地。一旦木材失火,木材商们的损失往往很惨重。于是木商公会就创办了一个行业内的救火会,叫做“彬社木帮救火会”,这也是福州最早的救火会。
后来附近房屋着火,救火会也会去救援。渐渐地,一些地方热心人士纷纷仿效,组织救火会。到1933年,福州的救火会已达37个。按地域分的救火会有34个,比如鼓楼区有鼓泰、芝西、榕西、榕北4个救火会,此外还有一些以行业命名,如纸帮、油帮、锡锖救火会。
过去救火会的设备与今天现代化的消防装备比,简直有天壤之别。当时的“水龙”即今天的消防车,铁壳铁轮,火情发生时,要十来个壮汉用麻绳拖着,在街上跑。到了火场,先得援丁担水,然后上下拉动人力水泵,让水枪向火场喷水。而火场总指挥,是靠锣手发信号,指挥大家前进或后退。一时间,拖“水龙”的、执水枪的、扛竹梯的、挑水桶的……形成一支救火大军,令人惊叹。
救火会一般分成水龙和拆屋两队,水龙队负责出水灭火,拆屋队则要在火场快速拆房,避免火势蔓延,一般由熟悉土木技能的人员担任。救火会的队员大部分由平民组成,属义务性质,不领取工资,只在出火警时发放点心费,救火会的经费是由当地乡人募捐而来。
不过,直到1919年时,福州的救火会仍处于松散状态。省档案馆的专家说,资料里显示,那时一个火警,可能七八个救火会都出动。于是各救火会商议成立福州救火联合会,每遇火警,联合会派人到现场维持秩序,对整个福州地区的防火工作统一部署。
1926年,联合会在大庙山修了一座钟楼及会所。钟楼上有人日夜轮守,一旦发现火情,根据区域的不同,就用不同的方式鸣炮、撞钟来报警,通过白天挂红旗、夜间亮红灯来指示方向。闻警后,各救火会立即鸣锣召集队员前去救援。
除了救火,救火会还做其他公益事业,比如每年遇洪水泛滥,穷人被困家中,救火会就会施粥。抗战时期,救火会也参加了与日寇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