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史读本》序(汪征鲁)

 二维码 130
发表时间:2014-11-08 08:58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界面、标准,对人类社会作理论上的划分,最常见横向、立体的划分,就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层面。就性质而言,经济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与信息交换,从而获得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物质力量;政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调、交往与斗争,它使人类社会得以有组织化,有序化;文化则是人类社会实践在精神上的升华,文化的核心是形而上的哲学与价值观。文化是最高层次的。而在实际的人类社会中,三者又是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也就是说,你不可能从人类社会中具体地剥离或提取出一个、那怕一小丁点的纯经济、纯政治、纯文化。 这是因为人类社会中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不同程度上是三者的结合体或揉进了三者的因素。就文化而言,一则,任何所谓的纯文化即精神文化之存在都有其物质的载体,如思维,其物质载体是大脑;声音,其物质载体是声波;书其物质载体是纸、油墨;等等,并有其不可排除的经济、政治因素。 二则,反过来,任何经济、政治事物,接受文化的观照,就具有了文化的性质,亦可称为亚文化,如茶文化、饮食文化、制度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等等。因此,广义的文化就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其包括人类社会的全部;狭义的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形态,也就是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可以这样说,文化就是人化,人之所以为人,是其具有文化的特质。这是狭义的文化。而广义的文化又是人对客观世界对象化的结果,它包括了整个人类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形形色色文化机械的拼盘,而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的文化系统。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又经历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彰显、魏晋南北朝玄学风行、隋唐的儒佛道并立与交融、宋明理学兴盛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在百家争鸣、儒佛道互动中,博采众长,一支独显,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时代精神与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成为那个时代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而各个历史时期其它流派的思想也在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下聊备一格。至于后来的晚清新学、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潮,都是西来思想体系中国化的产物,其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骆志煌老师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读本》作为一种初级的、通俗的校本课程教材,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的姓氏文化、汉字、茶文化、建筑文化、礼仪文化、中药文化、节气文化、经典文化,以及地方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学历史教学和中学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当有所禆益。我在序言中,作上述宏观理论上的简要说明,或许会起一注解的作用。中学生可能会看不太懂,那就让他们去对照具体的文化,慢慢地咀嚼吧。
  是为序。

                                                                                           

                                                                   汪征鲁
                                                                 2014年11月2日

(汪征鲁: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一级博士点第一学术带头人,国学研究中心主任,2002至2007年任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

文章分类: 通知与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