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级中学2018届第一阶段考历史试卷

 二维码 308
发表时间:2017-12-11 16:56

2018届高三第一次阶段考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

1《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这反映了

A后世姓氏均源自商朝分封制             B后世分封的诸侯王均取国姓

C商代某些姓氏与分封制有关            D商朝的分封制具有血缘色彩

2.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种现象

A.反映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C.体现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导致了贵族社会逐步瓦解

3.商鞅变法形成了家产诸子均分的继承制度,秦汉以降一直沿用之,并为法令所承认。这种继承方式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能够有效抑制土地兼并

C.保证了宗法制度的延续               D.加快了农民分化的进程

4.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

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

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

A.统治疆域的扩大B.北方经济的衰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D.政区细化的趋势

5.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

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61960年代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了一卷文书,是唐景龙 四年(公元710年)一名叫卜天寿的12岁学生的“家庭作业”,作业是抄写《论语·郑氏注》,抄写完后,卷末附了一首打油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明朝是贾日,早放学生归。”这份文书的史料价值在于证实

A.《论语》上升为经的时间是在唐代       B.五言诗起源于唐代西北地区民间

C.儒家文化在当时吐鲁番地区流传        D.科举制与唐诗繁荣存在因果关系

7.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8.唐代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是中央司法行政机关,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关。凡“国之大狱”,即皇帝交办的重大案件或疑难案件,由以上三个机关各派官员进行会审,称为“三司推事”。对这一设计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司法制度的完善                         B.实现了司法的公平公正

C.反映司法分权的趋势                         D.有利于君主对司法干预

9.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10.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

供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

田粮等苛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

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B.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C.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11据《清会典》记载:每日钦奉上谕,由军机处承旨,其应发钞(抄)者,皆下于阁。内外陈奏事件,有撰(折)奏,有题本。撰(折)奏或奉朱旨谕旨,或由军机处拟写随旨;题本或票拟钦定,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奏撰(折),则传知各衙门钞(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由六科传钞(抄)。这说明雍正时期

A.军机大臣获得部分决策权                B.内阁变成军机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统治达到顶峰                  D.内阁变为承递文件的机关

12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

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1864年,京师同文馆聘请的英文教习丁韪良翻译出版了惠顿的国际法著作。当时正值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军舰在渤海湾扣押了一艘丹麦船,清政府按照惠顿著作中提到的关于领海的规则,向普鲁士提出抗议,并使该船获得释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初步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B.抛弃了传统夷夏观念

C.开始接受国际交往原则             D.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

14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

A.建立民主政体                     B.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C.改造国民思想                     D.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15.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旗帜

使用地区

十八星旗

湖北、湖南、江西

青天白日三色旗

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

五色旗

江苏、浙江、安徽

这表明

A独立的省份都是和平易帜           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国内对五色旗的普遍认同

16.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193811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

A.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           B.抛弃了片面抗战路线

C.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           D.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

1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处于敌对状态的俄国士兵与德国、奥匈帝国士兵之间曾频频发生大规模联欢现象。这一现象

A.反映了参战国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      B.体现了东正教化解仇恨的高超能力

C.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性质      D.有利于俄国十月革命迅速取得胜利

181971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131个会员国中,一共有76票赞成,17票弃权,35票反对,这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

A.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                  B.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

C.表明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D.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

19.《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四条规定:现行窃盗被捕的,处笞刑后交被窃者处理;如为奴隶,处笞刑后投塔尔泊峨岩下摔死;如为未适婚人,由长官酌处笞刑,并责令赔偿损失。材料体现出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

A.内容细致,可操作性强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保留较野蛮的习惯法                         D.突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20罗马法规定:野兽鸟鱼,即生长在陆上、海里和空中的一切动物,一旦被人捕获,即属于捕获者;无主之物,归属最先占有者。这反映了罗马法

A认可变更最先占有者的财产所有权     B认为劳动使人类获得财产所有权

C依据传统的习惯法确定财产所有权     D运用自然理性界定财产所有权

21.马丁·路德曾指出:“所有节日都应当废除,唯有礼拜日应该保留。假若有意要保留圣母和较大圣徒的节日,就应当把它们并人礼拜日,或在节日仅举行一个早晨弥撒,把那日的其余时间仍用为工作的时间。”这一观点

A.有利于促进工商业发展                     B.将矛头指向“因信称义”

C.强调市民要禁欲和节制                     D.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2.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初,古希腊时期雅典人在马其顿的大举进攻面前不肯齐心抵抗,以致城邦沦陷的历史事实得到广泛宣传;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斯巴达人随时都准备为国家的利益而献身却成为反面的例证。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牺牲个人利益以巩固国家的重要性B.动员美国民众参与对英战争的迫切性

C.独立后维护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D.古希腊政治体制孕育了美国共和政体

23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总统于就职前,进行下列宣誓:我将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并尽其所能维护,遵守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宣誓主要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

A民主原则      B制衡原则             C法治原则         D三权分立

242016714,法国尼斯遭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很多无辜群众死伤。不久,德国接连发生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各国对此纷纷谴责。在如今日益发展的多元化社会中,恐怖主义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隐患。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日渐遭到挑战         B世界民族不对等性加剧了局部动荡

C世界呈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D冷战思维深刻影响着欧盟对外政策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卷1《葑门荷宕》载:苏州葑门外的荷花宕每当盛夏,“楼船画舫至鱼艃小艇,雇觅一空”,游船毕集,蔚为壮观。明人费元禄《鼌采馆清课》载:杭城士女花时游西湖,列舰排云,斜风而渡,不避觞客,颇具游胆。……只以苏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舫肩舆,珍馐良酿,歌舞而行。明人王士性认为:“游观虽非朴俗,然西湖业已为游地,则细民藉以为利,日不止千金,……有司 时禁之,固以易俗,但渔者、舟者、戏者、市者、酤者咸失其本业,反不便于此辈也。”

——(《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旅游发展迅速,国民人均出游从1984年的0.2次增长到2015年的3次,增长了14倍,国内游客数量从1984年约2亿人次扩大到201540亿人次,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10.2%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国际旅游仅限于单一的入境游,出境游起步较晚。入境旅游人数(含入境过夜游客,下同)1978年的180.92万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33亿人次,增长72.5倍,年均增长12.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公民出境旅游需求十分强劲,2001-2015年,出境旅游者人数从1213万人次迅速上升到1.2亿人次,跨入了亿时代2012年,中国游客在海外花费上突破千亿美元,以1020亿美元位居世界首位,此后逐年增加,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

——摘编自《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等

1)根据材料一,明代苏杭一带民众的旅游活动有何特点?(5分)民众的这一活动对社会有何影响?(2分)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分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外出旅游成为国人重要休闲方式的历史背景。(3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80年代后,美国要求向外扩张的呼声甚嚣尘上,鼓吹扩张的“理论”应运而生。19世纪末美国海军少将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提出了“海权论”。马汉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够在海上贸易中占主动,控制的程度决定着繁荣的程度。海权的掌握有赖于一支强大的海军。马汉还认为,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要确保本国商船在世界各地自由贸易,或在利益发生冲突时摧毁对方海上力量,就必须在适当地点建立海军基地:要么依赖军事力量直接控制那些军事要冲;要么建立自己的殖民地——这是宗主国在海外支撑其海上权力的最可靠手段。

                               ——摘编自李仲元《马汉的海权理论述评》

材料二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海权论的热忱信奉者。他认为:“自世界大势变迁,国力之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因此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把海军建设列为国防之首要,认为中国必须“兴船政以扩海军”,这样才能御外侮,保障国家独立、民族生存,成为世界上一等强国。不仅如此,孙中山认为海洋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财富,积极主张向海洋求生存、求发展。孙中山还对太平洋和海南岛表示出了极大的关心,认为一战结束后,“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耳,谁握此门户,则有此堂奥,有此宝藏也”。至于海南岛,是南洋的门户,必须设省筑港,牢牢把握住制海权。

                    ——摘编自孙立新、赵光强《中国海洋观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汉的海权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海权思想并简要评价。(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1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

1618

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19

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封闭、邪恶、停滞、堕落。

20世纪

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

20世纪3040年代

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

11620世纪30-40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有关言论。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提示:可以提取4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2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进行答题)

28[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安史之乱后,唐朝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大历十四年(779年),刘晏接掌度支、户部,逐步对第五琦的“榷盐法(官收官卖)”进行改革。刘晏以“盐吏多则州县扰”,因此,他只在产盐之乡“因旧监置吏”,负责收盐户所煮之盐,转卖给商人,对盐商则“纵其所之”,其余州县不再设官。另外他将制盐民编入特殊户籍(亭户),免其杂役,专制官盐,并根据盐场的环境特点,派遣专门官员对亭户制盐进行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同时,又于淮北十三处置巡院,以“捕私盐者”,“奸盗为之衰息”。在距产盐区较远的江、岭地区,则设置“常平盐”,如盐商不至,则官府把盐减价卖给百姓,结果“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的改革成效显著,新法初行之时,盐专卖收入仅几十万缗,改革后,“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禄俸皆仰给焉。”

                                          ——摘编自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刘晏盐政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刘晏的盐政改革。(7分)


文章分类: 高三模拟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