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文综练习历史试卷及答案详解 二维码
137
发表时间:2018-05-11 15:05 福州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三次文综练习历史试卷及答案详解 24.春秋时期,秦穆公久闻百里奚贤名,以五张羊皮将他赎回,解除其奴隶身份,并拜为上大夫。百里奚辅佐穆公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使秦异军突起。由此可见当时秦国 A.等级观念逐渐消亡 B.贵族政治出现松动 C.践行儒家用人之道 D.军功爵制遭到破坏 25.西汉宣帝开始实行互隐之法,公元前66年诏:卑幼隐匿有罪尊长,不追究刑事责任;尊长隐匿有罪卑幼,死罪上请廷尉决定是否追究罪责,死罪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该法的实施 A.不利于定罪量刑的操作 B.推动了治国理念的转变 C.导致了伦理犯罪的增加 D.有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 26.魏晋时期,人口不过汉代的几分之一,州、郡、县数却不断增殖,远过东汉。此举主要是为了 A.开发江南地区 B.加强控制地方 C.强化君主权威 D.顺应民族融合 27.永乐年间遣使下西洋,“招谕海番,贡献毕至",民户承令转卖这些货物,因而“百姓充实,府藏衍溢"。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海禁政策尚未施行 C.欧亚交流日趋频繁 B.下西洋旨在缓解财政危机 D.朝贡体系有助于商贸发展 28.表2为晚清派驻使臣部分情况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外交 A.艰难开启近代转型 B.半殖民地色彩明显 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 D.华夷观念没有改变 29.民国元年中华书局成立,其出版理念是“倡国粹,以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兼采欧化,以灌输国民之世界知识"。这一理念旨在 A.促进社会大众觉醒 B·加快东西文化的交融 C.宣传实业救国思想 D.推动新文化运动发展 30.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制定了施政纲领、刑事法规、土地民事法规、婚姻法规、诉讼制度、调解制度和保障人权财权条例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打击封建地主阶级势力 B.明确废除国民政府法制体系 C.人民司法制度开始建立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 31.1959年到1961年,国家采取了增产日用工业品,大幅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及国防费用,对自行车、钟表、酒类等消费品实行高价政策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全面优化经济结构 B.提高企业劳动效率 C.优先发展民生工业 D.减少赤字稳定市场 32.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晚期,雅典实行公益捐助制度,城邦公共服务费用主要由富有公民自愿承担,虽有人对该制度表达不满,但其仍长久存续。对该制度长久存续的合理解释是 A.财产等级决定了公民义务 B.抽签选举消弭了贫富鸿沟 C.公民内部利益妥协的产物 D.民主机制的发展尚未完善 33.1884年,英国首相格莱斯顿提出的“人民代表法案"获议会通过。农村中,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年缴房租10英镑以上者也获得了选举权。该法案的实施 A.标志着圈地运动的终结 B.体现了英国社会的共识 C.改变了议会政治的性质 D.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 34.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农产品总产量下降的情况下,商品率即"上市量"却增加了4倍以上。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农村存在瞒报问题 C.过度剥夺农业成果 B.优先保障城市居民供给 D.继续贯彻新经济政策 35.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耐克公司将生产厂搬到日本,70年代转移至韩国和中国台湾,80年代迁入中国的广东和福建。这本质上反映了 A.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C.跨国资本全球流动 B.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D.区域经济合作加强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一一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材料二:民国时期,租佃形态主要有永佃和一般佃种两种。当时,一些买田办农场,办水电工程和矿业、建筑业者,往往因田底和田面权的不统一而为难。其时《民法》规定:永佃权人不可将田面转租他人。这成为地主在永佃田上增加租额的理由,破坏了以固定租额为前提的永佃权一般佃种形态下租佃关系不太稳定,田主不仅以种种理由变换佃户,甚至大量提高地租。从总体看,1949年以前,中国的租佃制度并没有全面进入单纯纳租关系阶段。 ——据李三谋《民国前中期土地租佃关系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巧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制约租佃制发展的原因。(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图表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上面两幅图片,提取两项关于中西科技发展差异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差异形成的原因。
历史部分
24.B 25.D 26.B 27.D 28.A 29.A 30 .D 31.D 32.C 33.B 34.C 35 · C 非选择题,共160分。 40.(25分) (1)变化:租佃关系复杂化(出现二地主现象);租佃者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佃农法律地位提高);租佃契约关系发展;法律保障规范化。(6分) 作用: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并推动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减弱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9分) (2)原因:近代工农业发展的冲击:租佃产权关系复杂化的限制;地主高额地租加重对佃农的剥削(阶级矛盾尖锐);超经济强制关系的束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的制约(政局动荡);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政策的影响。(10分) 41. 信息一: 差异: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持续发展;西方科学技术在公元4~6世纪遭到严重挫折。(每点1分,共2分) 原因: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持续发展,封建大一统王朝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回答农耕经济、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的交流、科技人员的主观因素等,也可酌情给分);中世纪早期,欧洲宗教思想占据支配地位,科学发展受到抑制。(每点2分,共4分) 信息二: 差异: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始终领先于科学理论的发展;酉方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则交替领先。(每点1分,共2分) 原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具有强调实用技术,忽视抽象科学的倾向;从中世纪后期起西方科学技术注重实践和实验,把系统的观察、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起来,推动了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每点2分,共4分) 信息三: 差异:十六世纪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缓慢;西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每点1分,共2分) 原因:中国知识分子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和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变化,政府厉行文化专制。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形成了重视科学技术的社会氛围。(每点2分,中外各答一点即可,共4分) (以上信息任答两条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同等得分)
44.(15分) ( 1 )特点:成为中枢决策中心;机制灵活;内容保密性强;皇帝直接参与,君臣共决;人治色彩浓厚,存在制度缺陷。(6分) (2)评价:是中枢体制的重要调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唐后期政治、军事和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进一步削弱了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削弱相权),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不能杜绝朋党争斗和宦官专权,成为晚唐政治混乱的重要原因。(9分)
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中枢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三省制度遭到破坏,政事堂会议逐渐失去决策地位,皇帝直接参与的朝议制日益重要。肃宗时.长安东内始置延英殿,每侍臣召对,则左右悉去,故直言说议,尽得上达。"大凡大诛讨、建储、边防机要等大事,皇帝必召宰相至延英,君相同决。延英议政虽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但若逢紧急事件过皆非时召见",“延英宰相奏事,帝平可否'。延英殿专门商讨军国大政,其余庶政则由宰相在中书门下拟成熟状,经由皇帝画可而颁行。延英殿议政时宰相间党同伐异,争吵不休。按例参与延英议政的宦官首脑枢密使掌“出纳帝命",往往乘皇帝不朝之机假传圣旨,恣行所肆。 一一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朝后期延英议政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朝后期的延英议政。(9分)
文章分类:
高三模拟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