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七次文综练习历史试卷及答案详解 二维码
364
发表时间:2018-05-11 15:36 福州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第七次文综练习历史试卷及答案详解 24.孔子曾经批评晋国铸造州鼎,更早一些时,叔向也曾批评郑国子产公布刑法。二者批评的共同出发点 A.公布刑法会削弱贵贱之分 B.反对商鞅变法 C.靠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秩序 D.加强君主专制 25.董仲舒放弃了先秦儒家的那种罕言天道的重人事而经自然的思维方式。开始像道家,阴阳家那样大讲天道,并由天道来推演与论证其形而下的人道。董仲舒此举意在 A.弥补先秦儒学存在的弊端 B 以神化君权提开儒学地位 C 糅合道家、阴阳家的理论 D.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 26.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摩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A.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27.明清时期,兴起于民间的金龙四大王信仰,由民间护佑漕运的水神上升为国家祭祀的黄河和运河之神,大运河沿线、黄河下游河段形成了庙宇密集的祭祀带,并向周围地区传播。这说明 A.政府推崇金龙信仰以强化统治 B.国家祭祀利于扩大漕运开发范围 C.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经济的命脉 D.民间与官方漕运安全的诉求一致 28.《中报》自1873年6月中旬开始通过各地信局招徕通商码义之外的零散订户。声明“不 拘多少,数张或十余张均可”。至1875年3月,《中报》更雄心勃勃、大张旗效地进京销售 报纸,同年3月9日《申报》头版刊发了进京销售报纸的广告这说明 A.采用饥饿营销策略 B.具有现代市场意识 C.推动了广告业发展 D.在全国设文化销处 29.一战期间列强对华输出棉纱量持续减少,而日本却迅速增加,开始超过英国,跃居首位。 这反映了 A.列强均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日本的经济实力已超过英国 C.日本乘机扩大对华经济侵略 D.日本在侵华中始终获利最大 30.下图是幅拍摄于1960 年流行全国的“支农”题材的合影照。该图反映了当时我国 图8 1960年5月8日南通“七一”农机厂欢送首批支农同志留影 A.试图缓解产业结构矛盾 B.具备创建乡镇企业条件 C.城乡平衡发展整体推进 D.鼓励职工创业成效显著 31.从1979年开始,中央多次推动公房出售工作,1982年更是在27 个省推行“三三制”试点,居民只需承担房价的三分之一,但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说明 A.住房市场机制缺乏方略 B.房屋居住属性遭到破坏 C.体制革新缺乏社会基础 D.市场经济具备社会基础 32.与其他官职以抽签方式产生不同,雅典城邦掌握兵权的十将军,始终保持选举制,可以连选连任,并不给薪体。伯利克里就是连续担任了15年首席将军。这种现象表明当时的雅典 A.注重完善统治手段 B.平民缺乏政治权利 C.民主政治深人人心 D.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33.1815年,英国议会通过《谷物法案》,规定粮食价格未达到特定价格时,绝对禁止进口粮食,借以保护英国农业免受外国进口的廉价粮食冲击。1846年,该法被废除。这一政策调整的根源是 A.土地贵族丧失政治的主导地位 B.工业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壮大 C.自由贸易理念在英国广泛传播 D.近代英国注重妥协的政治机制 34.20 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开始推行“新东方政策”: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同东欧各国关系正常化,暂时解决德国两部分的关系。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战后美德关系的变化 C.东西方两大阵营关系的缓和 D.谋求政治大国的野心 35.20世纪90年代,我国历史学者沈志华个人出资140 万元赴俄罗斯和美国搜集苏联解密档案,此后又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在此基础上,我国国内的苏联史、国际关系史和20世纪世界史等研究取得了丰硕学术成果。由此可见,档案作为史料 A.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最高 B.不受时代影响,价值极高 C.是重现历史真实的重要依据 D.是史学研究的必备前提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1763—1914 年,是欧洲获得世界霸权的时期。这期间,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早期的科学革命主要发生在16、17世纪。赫伯特。巴特菲尔德认为,17世纪的科学革命使基督教兴起以来的一切事情都相形见绌。18世纪后期开始进行的工业革命与科学革命互相影响。19世纪末,科学在西方日益重要,它创造了全新的工业,影响了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方式,也影响了整个世界。正是科学及技术,使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成为可能。因此,从前的受压迫民族,如今正力求通过弄清楚西方对人类贡献的秘密,来矫正现有的不平衡状态。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1896年以前出版的西学译著,中国人翻译38部,中外学者合译123部,外国人翻译139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学者翻译415部,中外学者合译33部,外国人翻译33部。此时,中国也出现了上海科学仪器馆等许多科学团体,科学传播达到新的规模,传播的途径更宽阔、内容更丰富,国人对科学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科学的传播和宣传已经成为在国民中进行思想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史革新《辛亥革命与近代科学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科学革命在欧洲近代发展历程中所起的作用。(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前后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类列表归纳近代前期(1840—1919年)中国在科学传播方面试图“矫正现有的不平衡状态”所做的努力。(1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世纪以前,欧洲上流社会的华贵服饰深受欧洲各宫廷影响:扑粉的假发、男子的发辩,用料考究、做工精美和缀有华而不实的装饰的服装,代表了一个人的财富和地位。从19世纪开始,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西装外套和马头,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穿浅色衬衣系深色领带或领结。工人或农民则多穿着结实而又不妨碍工作的服装。妇女的服装仍是各式长裙,没有太大变化。尽管有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服装的建议并试穿短裙和长裤,却受到了舆论责难。一战期间,妇女的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初的垦荒因科差太急、招徕无资等原因,“行之二十余年而无效”。迨至康熙时期,政治形势逐步稳定,为进一步推行垦荒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十年(1671年),清政府下令新垦荒地4年后起科,并重申顺治时对地主垦田给予奖励的规定。次年,又将开始起科的年限推迟至6年。到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进一步放宽至10年,还对某些垦荒农民贷给牛、种。康熙时期垦荒政策执行得较为得力,因此成效显著。据《清实录》载,全国耕地面积顺治十八年(1661年)为526万顷,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为589万顷。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达851万顷。 ——摘编自朱绍候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时期鼓励垦荒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照时期垦荒成效显著的原因。(6分)
46.【历史——修选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1919年1月25 日,巴黎和会通过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1920年1月20日,《凡尔赛和约》生效,国际联盟宣布成立。成立之初的44个会员国不包括苏俄和德国,其中,当时极力鼓吹创建国际联盟的美国,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国际联盟成立的宗旨在于“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国际联盟要求各会员国履行裁减军备、维持和平、公开外交等义务与职责。同时,国际联盟体现集体安全的原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通过国际联盟所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是残缺不全的,这个国际秩序无法完成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宗旨和任务。它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束手无策,对纳粹德国的扩军备战反应乏力,对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今埃塞俄比亚)的制裁半心半意,对被侵略国家的支持缺乏诚意。因此,国际联盟在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实际变成了维护战胜国利益的“战后新秩序”,反而在客观上助长了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彻底破产,国际联盟也名存实亡。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联盟成立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际联盟的成立对国际秩序的影响。(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戚继光出身于山东登州卫一个世袭军官之家,父亲戚景通曾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屡立战功。戚继光17岁时,承袭了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开始了长达45年的戎马生涯。他曾作诗《韬钤深处》,最后两句写道:“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嘉靖二十八年,22 岁的威继光考中山东乡试的武举。 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多有侵扰,事态严重。在直渐总督胡宗宪的感请下,明世宗升任戚继光为参将,负责防守倭寇出没频繁的宁波、绍兴、台州一带。戚继光作战勇猛,一马当先,奋不顾身,连敗倭寇。他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参照东南沿海的地形,创立了“鸳鸯阵”。他编练四千新军,经过严格有效的训练,“无不以一当百也”,被人们称作“戚家军”。隆庆五年,他还写出军事名著《练兵实纪》。戚继光不仅是身经百战、有谋有略的军事将才,而且能文会诗,留有诗文集《止止堂集》。 ——摘编自白至德《白寿彝讲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戚继光被称为民族英雄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做出的贡献。(9分)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41.(25分) (1)作用:冲击了封建思想体系;为欧洲的政治革命提供了智力支持;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入,引起了社会生活的变迁,成为欧洲在近代获得世界霸权的有力杠杆。(9分,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2)变化:翻译西学著作的主体由外国人转变为中国人、科学传播的途径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4分) 示例:所做的努力(12分,分类列表2分,每个时期答出任意两点符合题意的史实2分)
42.(12分)略
45.(15分) (1)措施:对垦荒者缓征税收;奖励垦田地主;给垦荒农民以农资支持。(4分,任答两点,育之成理即可) 意义:护大了耕地面积;增强了垦荒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5分,任答两点,言之成理即可) (2)原因:对顺治时期垦荒政策的借鉴;国家政治稳定;统治者的重视;垦荒政策执行到位;垦荒者的努开垦。(6分,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46.(15分) (1)原因:总结第-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教训;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需要;世界各 国人民渴望和平社会环境;政治家的努力;维护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秩序的需要。(6分,任答点言之成理即可)
文章分类:
高三模拟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