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结构初探

 二维码 155
发表时间:2010-04-20 11:44

金海清   袁  玥

引用通告地址:  Http://jsrgjy.net/yyblog/ASTBRec.Asp?LogID=46



   
   摘  要: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的教育科学知识、方法、能力、思想和品质的总和。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包括理解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教育科学意识、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能力 教育科学方法
   


   教育科学素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的教育科学知识、方法、能力、思想和品质的总和。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包括理解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基本观点和方法;运用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教育科学意识、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
   教育科学素养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教育科学素养的教师“不仅能发现、提出和解答与教育有关的问题,还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教育现象”。在关于教师素质和教师专业化的研究中,传统教育学、教育法律制度以及研究者视野中的教育科学,只是构成教师知识结构的一门学科知识。但教育科学知识不能涵括教育科学素养,仅仅具有教育科学知识,不足以说明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教师的专业化,实质上是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和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而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教育科学素养是构成教师专业属性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区别于其它专业的根本特征。教育科学素养既反映了教师教育活动的科学本质,也反映了教师职业技术上的不可替代性。
   基于教师劳动的特点,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在结构上至少包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能力、教育科学方法,以及教育科学思想和教育科学品质。
   一、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科学知识不象学科知识那样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一直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做教师,事实上,“教师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固定在本门学科知识范围内类似划地为牢的活动,而是充满创造性、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面临的教育问题常常超出了学科知识的范围,如果没有对教育的一般认识,诸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育内在活动中各种要素的作用和关系等问题,就不可能做好教育工作,更谈不上专业化。
   具有学科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学科知识并不是个体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决定条件,也并不意味着一个教师能进行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教师的教育教学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教师既要有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又要有教育科学知识。这是两类性质不同的知识,前者是基础,教师有东西可教,知道“教什么”,是教师之为教师的前提;后者是工具,教师懂得“怎么教”“为什么教”,是教师之为教师的专业特征。两者相辅相成,具体到一个教师身上,是统一的。两者缺一不可,缺了前者,无法做教师;缺了后者,做不了好教师。
   教师个人的学科知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需要依赖对教育理论、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科学认识。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对学科知识作出教育科学的解释,这种解释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生对该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就是要把“个人知识”转化为“人际知识”。正如杜威所说:科学家的学科知识与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以便于学生理解。由此可见,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学科知识和经验,不管其实际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也只是经验的重复,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或教育专家,必须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具有科学家那样的探索精神,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一切正在使用的方法与正在讲授的知识,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依据教育规律,有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因而,掌握教育科学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成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教育科学知识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关于分析教育形而上问题和教育中的社会现象的知识,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等。这类知识主要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与政治、哲学、社会结构、经济体制、技术水平等所有社会变量的关系。第二类知识是采用被运用学科的方法来分析教育活动的知识,包括教育实验学、教育统计学、教育信息学、比较教育学等等。这类知识主要是帮助教师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第三类知识是综合运用各门学科,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生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论、教学论等等。这类知识主要是帮助教师认识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方法和技术上的问题。
   二、教育科学能力是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
   教育科学能力是指教师符合教育活动要求直接影响教育活动效率和教育目标顺利实现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教育科学能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思维能力。教育思维能力是教师按照教育规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认识教育的过程中,对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方式,是教师客观地反映教育现实的过程。教育思维能力首先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能深入地思考问题,能抓住事物的规律与本质,并预见到事物发展的进程。其次是思维的灵活度,表现为面对复杂的教育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考虑问题发展的趋势;考虑问题的过程中不“钻牛角尖”;运用各种规律的自觉性高;运用非常规的方法分析、组合各类教育信息,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不被思维的结果所抑制,能考虑可能出现的多种结果。三是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活动正确而迅速。四是思维的批判性,即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与批判的程度。
     2、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包括:(1)教育预见能力。所谓教育预见能力就是教师对各种因素影响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教师的教育预见能力建筑在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的。教师只有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在内的教育变量因素有足够的、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只有对各种影响因素的产生基础有充分自信的熟悉,才能对教育活动作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达到比较科学的估价。(2)教育设计能力。教师的教育设计能力首先表现在设计的观念与方向上,能运用现代教育科学理念,一切从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在设计的策略上,对教育过程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把握、协调、整合各种教育关系,注重设计的创造性与灵活性。在设计的方法上,强调师生关系和角色的科学定位,突出对教学过程的整体化设计,注意把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教育实施能力。教育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实现教育设计方案的能力。教育实施能力不同于传统教学中单纯的讲授能力和答疑能力,而是强调各个学科的相互整合、从单一的知识传递变为重视问题解决,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连续性、强调对学生进行生存能力和创造性的培养。(4)教育监控能力。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育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不断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教育监控能力是教师主导、操纵教育活动的能力,它是教育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其它教育能力和教育行为的调节中枢。
     3、教育研究能力。具有研究能力是所有专业人员的共同特征。就教育而言,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育实践的每一次提高都来自教育研究,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和教育研究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心理学家斯滕豪斯在1975年就提出教师必须作为研究者才能实现专业化。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总结、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探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教育科学知识了解和掌握的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大小,而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往往也取决于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教育问题的反思能力,善于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发现问题,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其次,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善于校正自己头脑中的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等过程中,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重建。第三,研究能力还表现在教师对教育研究活动的自觉意识。即把教育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做到教中研、研中教,使教育教学成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成为一种教育方式。教育研究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的核心,是教师职业专业化标志。
   在教育活动中,离开了教师的教育科学能力,教师的理念和实践之间便会产生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教师也会因此要么成为空头的理论家,要么成为目光短浅、只会依经验办事的教书匠。教育科学能力是教师基本功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升华,良好的教育科学能力是教师基本功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达到的较高境界。
    三、教育科学方法是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儿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由观察构成的。”科学方法不仅是探究教育、获取教育未知领域真相的钥匙,也是学习、接受、传授教育已知领域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科学方法的一般结构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结合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我们认为构成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科学方法,应包括经验性科学方法和理论性科学方法。经验性科学方法是教师在教育研究用于获取经验材料或教育事实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方法、调查方法、实验方法、测量方法等。理论性科学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以及系统方法、假设方法等等。当前,现代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进一步拓宽了教育科学的思维空间,也使得今天的教育科学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教师必须积极吸取和借鉴各类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强多学科、多方法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教育和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复杂的教育事实和教育情境,更好地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特性。
   四、教育科学思想和科学品质是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表现形式
   教育科学思想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教育科学意识反映了教师对教育科学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在关于教育科学本质的问题上,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科学是可知的,教育科学的理念是变化的,教育科学不能为所有的教育问题提供答案;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教师应该知道教育科学需要证据,教育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结合,是对教育事实和教育情境的解释和预见;教育科学研究既要避免偏见又要克服轻信,教育科学不仰仗权威等等。
   科学精神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陶冶和积淀的关于教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科学的本质并不是证实真理,而是不断发现以前真理的错误”“具体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是可以突破的。”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教师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不违背教育规律是教师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民主、平等、合作的工作作风和师生关系是教师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不迷信权威,不盲从潮流,不轻易相信未经过反复证明或通过严格科学推理的所谓新发现,辩证地怀疑和批判意识是教师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
   教育科学品质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表现出的对教育科学的态度、兴趣、情感等心理特质,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以及对教育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信念和工作习惯。教师的教育科学品质主要表现在:对教育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能正确认识教育科学的价值标准,具有支持教育科学新生事物的精神;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尝试构想更好的教育方法,关心并设法解决教育问题;留意观察教育现象,能安排更多的时间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具有责任感,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做到深入钻研,刻苦探索,追求真理。
参考文献:
[1]G.米亚拉雷等著,思穗 马兰译.教育科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3] 朱小蔓 张男星.教育的时代之眼:看社会转型中的中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2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实验.1998,1
[5]班华主编.中学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12.
[6]沃尔夫冈.布列钦卡著,胡劲松译.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陈丽等.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教育技术资源.2001,1.
[8]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引用通告地址:Http://jsrgjy.net/yyblog/ASTBRec.Asp?LogID=46  


文章分类: 教育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