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

 二维码 163
发表时间:2009-11-20 16:54

laoluo按: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与环节,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李玉琴老师在这篇《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中,从教学环节、教学行为和教学问题三方面提出反思策略,值得我等一线教师认真研读。全文转载,是说明。



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


李玉琴 《卫生职业教育》2004年第22卷第12期  



   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教学改革)普遍认同的两个观点是:一是教师是改革的关键;二是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研究表明,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无一例外的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教师能力是在教学实践中提高的,新的教育观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逐步确立。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本学期校长号召全体教师要在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及时撰写课堂教学反思,正是基于这种思考,以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如何写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反思的策略又是怎样?我认为可以从教学环节、教学行为和教学问题三方面思考。
   1.教学环节反思策略
   我们通常将教学环节分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四大类,通常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思考的。
   (1)教学目标:通常包含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认知目标包括知识的回忆或再认,以及理解能力和知识技能的领域;情感目标包括兴趣、态度和价值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鉴赏和令人满意的顺应的形成;动作技能目标包括对材料和客体的某种操作或运动技能的领域。课堂目标多元化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特征(当然不是说每节课都必须要有这三方面的目标),不同的教学目标引发不同的教学设计,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除了体现学科特色外,是否考虑了社会和时代对学生的需求?是否考虑学生发展的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结合?是否兼顾了不同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在目标的难易度方面是否体现了适度性原则,即是否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等同于教材内容,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过程就是教师科学的、艺术的处理教材的过程,优化教学内容设计的水平是教师成熟度的一种标志。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你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在教学内容中是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否善于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可以作反思的地方。
   (3)教学过程:首先,根据你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掌握各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于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活用模式,使模式有助于教清楚事物的规律,使学生通过模式能够理解所学的这种东西的规律,并运用这种模式去进一步探求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其次,根据教学模式,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通常的教学策略有三类:以教师活动为主的策略,如讲授法、谈话法和演示法等;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策略,如自学法、讨论法和实验法等;以教育活动为主的策略,如说理法、陶冶法和锻炼法等。上述教学策略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综合运用。第三,多种媒体的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一节课中不必同时使用许多种教学媒体,但所选用的媒体,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其功能,做到用足用活。每一种媒体均有其长处和短处,关键是使用者能否扬长避短。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一切取决于教学的需要,切忌为用媒体而选用媒体。最后,重视课堂的引入和结课。一台好戏演好序幕,一篇新闻学好导语,一部乐章奏好序曲,先声夺人,能激发人的兴趣和注意力。同理,新奇多趣,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把学生带入一个跃跃欲试,美不胜收的学习天地。同样,一节好课不仅要巧设导入,还应该处理好结尾。明代文学家谢榛说得好:"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如余"。一堂课如一乐曲,结尾好犹如曲终时留下袅袅不尽的余音。
   (4)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评价通常包括: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程度既有量的要求,更有质的要求。
   2.教学行为反思策略
   这种设计策略是依据课堂教学中人的具体行为来进行分类,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
   (1)教师教的行为:1、显示行为。包括讲述行为、板书行为、音像显示行为和动作显示行为。讲述行为主要内容有:语音准确,词语恰当,语流清楚,语速适中。板书和音像显示行为主要内容有:板书布局的合理性、板书的适时性和根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学生特点、媒体的功能与特点等因素,选择恰当的显示媒体或媒体组合。动作显示行为主要内容有:选择恰当的示范方式,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动作有细致的观察机会,通过重复示范和演练,使动作达到熟练化、精确化的程度。2、对话行为。包括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问答行为主要内容有:问题清晰,针对性强,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根据学生回答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理答策略。讨论行为主要内容有:确定并精确表述有待讨论的主题,科学、合理地划分讨论小组,帮助学生做好讨论的准备。密切关注学生讨论,适时、适量地介入讨论,适时地做出简短的阶段小结,并对出现的某些特殊情况及时给予处理。3、指导行为。包括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2) 学生学的行为: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包括:注意、参与、交往、思维、情绪等行为。1、注意。我们可以看学生的目光是否追随教师或发言者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是否针对所问;倾听是否全神贯注等。 2、参与。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程参与学习;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或踊跃发言;是否兴致勃勃地阅读讨论;还可以看有没有一些学生参与教学,比如,在小组学习讨论时给予别人指点帮助或大胆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看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等。3、交往。我们可以看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友好的合作;也可以观察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愉悦、主动;还可以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是否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4、思维。观察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看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是否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所学知识;在观察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时,看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剑"场面;观察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创造性时,看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标新立异,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等。5、情绪。在课堂上感受到他们张扬的活泼生气,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来调控,如摇头否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有独到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轰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悄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之中。
   (3)师生互动行为:可参考弗兰德斯师生行为互动"十项分类法"分类进行反思,"十项分类法"为:1、接纳学生的感情;2、表扬或鼓励学生;3、接受或采纳学生的意见;4、提问;5、讲授;6、给予指导;7、批评或维护自已的权威;8、学生应答反应;9、学生自发提问;10、安静或混乱。
   3.教学问题反思策略
   这里的教学问题有别于教学事故,是可作探讨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从学生的角度、听课教师角度和自我反省角度进行。
   (1) 学生的角度:一般来说,学生课后的情绪、作业的正确程度、后续课中对前一课知识的再现程度,都能反映上一节课的教学效果,也都能找出上一节课存在的问题。另外,也可以找不同类别的同学进行访谈,在访谈中直接寻找问题进行反思。
   (2) 听课教师的角度: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尤其是来自一个教研组同行的评价。笔者认为,上公开课固然重要,然而评课比开课更重要,不管是对执教者还是听课者,其收获更大。在国外,这种方法叫做"头脑风暴"。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由于会议使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人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但不进行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当你刚完成教学公开课后,一场"头脑风暴"对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不同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会提出不同的观点,从这些观点中,你会找出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寻找出反思的问题。
   (3)自我反省角度:即自己看自己的课堂教学录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看自己的录象看不下去,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毫不夸张。"我的手放得多难看!","我的话真多!真罗嗦!","这个问题这么可以这样提问?"……自我反省等于自我教育,而且心服口服,纠正的速度很快。所以,建议有条件的学校,给教师分阶段拍一些教学录象片,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有利于教师的反思,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成熟。
   熊川武教授曾总结到:反思性教学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是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是强调"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是以增强教师"道德感"为突破口。一个优秀的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让我们都能成为聪明的教师吧!


文章分类: 教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