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美军特种部队的中国渊源
作者:叶刚
书报刊名:《世界军事》2013年八月下,第83~85页
大洋彼岸推翻萨达姆、击杀本·拉登、铲除卡扎菲的美军特种部队,可谓当今世界最惹人眼目的一支武装力量。毋庸置疑,美军特战部队的历史及战例分析,也为一些军迷津津乐道。本文以三则真实故事为蓝本,为您讲述的却是美军特种部队一些与中国有渊源的历史。至于历史背后的思索,我们留待您不断丰富。
缅甸“战友情”
194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会晤,在此次会面中,两国元首计划组建一支新的地面部队,配合在缅甸作战的中国远征军,执行长距离渗透攻击任务,这一计划被称为“圆桌武士”。随后,美军于1943年底组建了一支2900人的临时别动队——第5307混合支队,作为“圆桌武士”计划的执行部队开进了缅甸。该支队的指挥官是美国陆军准将弗兰克·麦瑞尔,故中国远征军称之为“麦支队”。
在缅期间,该支队与中国远征军精诚合作,先后与远征军的新38师、新22师、新30师、新50师等部队协同作战30余次,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1944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攻瓦鲁班,与日军正面作战。当远征军与日军第18师团杀得难解难分时,“麦支队”派出一个小分队渗入日军后方展开破坏行动,不料却被日军察觉,随即遭遇日军两个中队的重重包围。危急时刻,中国远征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果断出手,指派部下火速增援。一番激战后,远征军的增援部队重创日军主力,将“麦支队”的这一小分队从死亡线上硬生生拉了回来。
3个月后,远征军与“麦支队”共同进攻密支那,“麦支队”被日军突袭,再次陷入绝境,又是孙立人率部及时赶到,协助“麦支队”突围成功。经此一役,孙立人和中国远征军成为“麦支队”最亲密、也最为感谢的“中国朋友”。
缅甸作战结束后,“麦支队”被改编为美军步兵第475团,并在1954年调往日本冲绳,更名为美军步兵第75团,成为全轻装型步兵。1974年,美陆军司令部以步兵第75团A、B两个游骑兵连为核心,扩建成了步兵第75团第1、2游骑兵营,并因为游骑兵在“入侵格林纳达”行动中的优异表现,于1984年10月新建了第3游骑兵营,最终在1986年2月1日正式宣告第75游骑兵团诞生,并一直延续至今。目前,该团下辖3个营,共2300人,总部位于美国佐治亚州本宁堡,3个营轮流担任预备队,可以在18小时内部署于世界任何地方。
尽管历经数次调整与改编,但“麦支队”的传承者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中国朋友”,第75游骑兵团团徽左侧至今依然保留着象征中美合作的青天白日徽标(二战时中华民国政府的国徽),并将当年与中国军队协同作战的基本经验——“协同作战、以少胜多、先锋作用”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每年的“麦支队”年会上,该部队都要展示孙立人的头像,以示对其在缅甸战场上拼死相救的感激之情。
迷上“游击战”的“美国兵”
1937年12月初,美国海军军事观察员埃文斯·卡尔逊中校几经辗转,来到了山西省洪洞县的八路军总部,见到了八路军高级将领朱德、任弼时、左权等人。卡尔逊此番前来并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希望能够实地考察八路军的作战方法和理论。
在洪洞县,卡尔逊与朱德等人就八路军的战略战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希望能够与八路军一起生活、行军甚至战斗,以便更加了解八路军的游击战术。12月底,在征得朱德等人的同意后,卡尔逊深入八路军的前线部队开始随队实战体验,中国共产党平易近人的政治教育(卡尔逊称为道德教育)和八路军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给卡尔逊留下了深刻印象。离开山西时卡尔逊感言:“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中,日本人将无法消灭八路军,这支军队在行军和作战智慧方面都超过其对手。日本人试图征服山西,就像力图犁开海洋一样徒然。”他成为第一个预言中国将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外国军人。
1938年5月5日,卡尔逊来到了延安,同毛泽东畅谈了游击战术。这次考察不仅让卡尔逊真正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游击战争,也激起了他筹组游击战部队的强烈愿望。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让卡尔逊的愿望有了实现的机会。当时,已是美国海军陆战队情报官的卡尔逊,多次上书总统罗斯福,频繁游说海军主要负责人,要求立即组建适合在太平洋上诸岛开展对日游击作战的专门部队。卡尔逊所在的海军陆战队司令霍尔库姆少将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争取到了海军司令尼米兹上将的支持,最终获得了罗斯福总统的认可。
1942年2月,美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正式授权卡尔逊组建一支新型的海军战术部队,即卡尔逊倡导的“袭击者”营,由卡尔逊担任指挥官,罗斯福总统的儿子詹姆斯·罗斯福任参谋长。按照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命名规则,这支部队被称为“海军陆战队第二袭击者营”,编制员额1000人,初定的核心使命是袭击行动,具体任务为配合海军陆战队主力部队实施登陆作战,担负前沿侦察、敌后破袭、独立袭击等任务。
领命后的卡尔逊对“袭击者”营进行了精心打造,除依据二战时美军突击部队的经验,强化队员的射击、攀岩、协同、装备、医疗等特种技能外,还参考八路军对日作战的特点,重点突出了持续行军(80公里)能力训练和“道德教育”。卡尔逊本人也像八路军的广大指挥员一样,与官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和同战斗,真心关爱和帮助每一名官兵,努力营造良好的内部氛围。经过近4个月的努力,卡尔逊初步打造出了美军历史上第一支具有现代意义的特种部队。
1942年8月16日,卡尔逊率领215人的“袭击者”小分队,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奇袭了太平洋中部的马金岛,以伤亡30人的代价消灭日军300余人,并成功捣毁日军驻吉尔伯特群岛总指挥部,破坏了岛上的主要军事设施,取得了美军对日作战的首战大捷,也为美军报复“珍珠港事件”揭开了大幕。卡尔逊的成功引发了美国国内各大媒体的大肆报道,令美国上下兴奋不已,甚至连罗斯福总统夫人也在《时代》周刊上撰文赞扬,并借此良机鼓舞美军士气。1942年11月,卡尔逊率领的“袭击者营”再次出击,采用“流动火力组”的游击战术,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上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周旋了1个多月,最终以亡17人,伤17人的代价,消灭了500名(一说700名)日军,让世人再次见证了美国版“游击战”的威力。
最强的对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再次感觉到了特种部队的重要性,不仅加紧了特种部队的建设,还针对朝鲜半岛特种作战需要专门设立了“朝鲜半岛秘密侦察行动局”,企图利用特种部队在朝鲜战场进行破坏、侦察和抓捕行动。
1950年9月,美军开始重建具有空降能力的游骑兵部队,并于当年12月17日将第1游骑兵空降连运抵朝鲜半岛,编入美军步兵第2师。随后第2、第4游骑兵空降连相继加入战区,至1951年底,共有第1、第2、第3、第4、第5、第8共6个游骑兵空降连进入朝鲜作战,总人数约700人。这些部队以112人的编制重编,分配于各步兵师中,作为所在师的“前锋”负责侦察、阻击、破袭任务。朝鲜战争期间,这些部队利用海陆空三栖方式深入战场,不断骚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
1951年4月25日,美军第8游骑兵连配属美军步兵第5团,担任步兵第24师后卫,向小理山进发,完成掩护任务后在向步兵第5团靠拢途中,陷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66团的包围之中,经美步兵第5团坦克第6营全力救助,最终112人的建制连队以伤亡近百人的代价撤出战斗。
此后不久的5月20日,第2游骑兵连配属美军步兵第32团,担任进攻小理山附近581高地的反击前锋。战斗中,该部65名特战队员在副连长坤因中尉的带领下,利用美军正面火力的牵制,从581高地的反斜面摸上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与防守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66团侦察连展开了激烈争夺,最终在566团转移主防阵地的情况下成功占领该高地。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由于主要执行危险性较大的任务,因此美军游骑兵部队损失较大,战争结束时有近九分之一的人员阵亡。
在与中国人民志愿军交手过程中,美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衣着单薄、食不果腹而战斗力奇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美军紧急行动起来,于1952年4月10日,在布拉格基地成立了心理战中心,并着手组建新的现代特别行动部队,企图利用心理影响来摧垮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6月19日,美军正式成立了陆军第10特种作战大队,并迅速抽调精干力量奔赴朝鲜战场,还从台湾紧急招来心理战协同人员,利用广播、喊话、影片、传单等方式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展开心理攻势。初期,由于潜伏于志愿军内部的国民党特务兴风作浪,加上入朝前对部分国民党军队投诚人员改造不到位,个别部队出现了局部混乱。志愿军政治部门很快总结了经验教训,在各部队成立了保卫组织,针对美军的心理战特点和漏洞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宣传和揭批,最终使美军的心理战行动破产。事后有人计算,若把美军在朝鲜战场撒放的宣传品堆积起来,可筑成150公里长的纸墙,其所下的“功夫”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