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高考史证题题型的分类与解题对策 ——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看历史高考命题
2017-01-25 冯刚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课程目标之一是“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据此,近年来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都确定了历史学科考试能力要求和考试内容,强调“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明确提出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这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与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历史高考命题也都秉承并落实了这一宗旨,集中表现为“史证题”(俗称“历史小论文”)的命题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史证题题型的命题已经日趋稳定和成熟,并稳中出新,日益呈现出多样性。这也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了相应的困难和困惑,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卷为例,来探究历史高考史证题题型的分类与解题对策。
一、史证题从论证方法看,主要分为两种题型: 一是立论文题型, 二是驳论文题型。
近年来,历史高考史证题题型命题都注重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立意开放而高远,把史学立意和社会立意、价值立意相结合,体现了历史学科的鉴古知今、继往开来的社会功能和传承文化、教化青年的教育功能等。史证题是以议论文文体为形式,所以从
论证方法上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题型。
它要求在行文上须包括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具有观点性,句式为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论据应该具有确凿性、典型性,并与论点保持统一性;论证应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1、立论文题型。 立论文题型是指对历史问题从正面直接阐述和论证观点的正确
性的一种题型。 对策: 第一要完整表述观点;第二根据题目要求,运用相关对应的材料或史实,论据要与观点紧密结合;第三论证要表述成文,论从史出,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例题 1】2016 年全国文综新课标Ⅱ卷·第 41 题:(题目略)“解读材料,提炼
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是立论文题型,旨在考查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要抓住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共性特点,即两个历史事件都是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问题。因此提炼主题观点时,可以围绕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时代、主体、内容、方式、影响等角度提出观点进行论述。如从影响角度可提炼为“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观点等。解题时要抓住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时空限制: “中国古代史”; 二是史实限制:“其他相关史实”。论述时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印刷术为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2、驳论文题型。 驳论文题型是指对历史问题从反面批驳和论证观点的错误性的
一种题型。它要求对错误的观点(论点)、或论据、 或论证进行反驳, 否定其错误之处,以辩正是非,形成正确的认识。
对策:第一评价观点,即表明对错误观点的态度和认识,并揭示其错误的实质;第二举出正确的论据,批驳对方的错误论据;第三批驳对方的论证,以揭露对方议论中所运用的论据与论点之间存在的矛盾或逻辑错误;第四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做到破立结合。
【例题 2】2014 年山东文综卷第39题:(题目略)第(4)问:“对帕特里克•奥
布莱恩的观点加以评述。”
【解析】本题表面上是评论观点的题型,实际上属于驳论文题型,旨在考查历史
学科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辨析和理解“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辨析:“欧洲视野”是指“欧洲中心论”,“世界视
野”是指“全球史观”;理解: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的观点是站在欧洲是世界中心立场
上,否定世界其它地区对世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然后根据驳论文题型的要求,先评价观点,再论证观点,最后破立结合,概括或得出相应的观点。
【答案示例】(评价)帕特里克·奥布莱恩站在欧洲的立场上,过分强调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无视亚非拉等地区对世界发展做出的贡献,其观点具有片面性。(论证)近代欧洲的制度创新、经济发展和思想进步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但奴隶贸易等史实表明,欧洲的“中心”地位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剥削和血腥掠夺基础之上的。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结论)总之,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欧洲,欧洲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应持全球史观,肯定世界发展是世界各地区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立论文题型的史证题,从观点类型看,又可以分为四种主要题型:一是论证有明确观点的题型,二是论证没有明确观点的题型,三是围绕主题论证的题型,四是评论观点的题型。
1、论证有明确观点的题型。 这种题型是指题目针对历史问题直接给出明确的历
史定论或观点,要求依据所给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对策:第一明确题目观点,并准确理解观点的含义;第二准确把握解题的限制条件和范围,根据问题提示寻找解题思路和方向,分析相关材料提炼出与观点有关的信息;第三根据上述分析,围绕题目观点分层论证,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例题 3】2016 年浙江卷第39题:(题目略)第(3)问“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给分)”
【解析】本题是论证有明确观点的题型,旨在考查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史料实
证、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题目对观点的限制要求:“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这就要求首先要选择①或②中的一种自己认同的观点,但不能两种都选。然后结合相关史实(包括材料史实和所学知识),对所选择的观点进行阐述论证。
【答案示例】(观点)我侧重于第①种认识: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的产物。(阐述论证)辛亥革命前,孙中山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主共和等。大革命时期,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2、论证没有明确观点的题型。 这种题型是指题目针对历史问题没有直接给出明
确的历史定论或观点,而是把历史定论或观点隐含在所给的材料或历史史观中,需要依据题目的要求,归纳提炼出相应的观点,然后运用所给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对策:第一把握解题中心,明确答题限制条件和范围;第二依据题目的要求,归纳提炼出相应的观点;并根据问题提示,寻找解题思路和方向;第三根据上述分析,围绕题目观点分层论证,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例题 4】2014 年安徽文综卷第37题(题目略)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是论证没有明确观点的题型,旨在考查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观点,从历史史观角度看, “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应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由于题目没有明确的角度限制,所以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也可以从上述两个角度来归纳观点。然后根据题目的限制条件和范围——“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来确定论据。从论证的视角来看,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以论证。
【答案示例】(观点)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论证)唐朝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实行科举制选拔了人才;经济上实行均田制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上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繁荣。这些制度创新使唐朝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
3、围绕主题论证的题型。这种题型是指题目针对历史问题只给出相应的主题(或
视角等),要求依据题目的要求归纳提炼出符合主题含义和要求的相应的观点,然后运用所给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对策:第一正确辨析“主题”与“观点”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准确把握“主题”的含义。“主题”是指论证历史问题时必须围绕的主体、核心和视角;“观点”是指关于历史问题的思想主张或态度认识或历史评价等;“主题”不是“观点”,而“观点”必须以“主题”为核心内容。第二依据题目的要求,围绕“主题”归纳提炼出相应的观点;注意一般“主题”包含两种类型,一是单个主体对象,二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对象。若是后者,则观点一般表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对象之间的关系;根据问题提示,寻找解题思路和方向;分析相关材料,提炼出材料中与观点有关的信息。第三根据上述分析,完整表述观点;运用所给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题目观点分层论证,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例题 5】2012 年江苏卷第 22 题(题目略)第(2)问:“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 以 “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 字左右)”
【解析】本题是围绕主题论证的题型,旨在考查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两个限制条件:一是史实限制:“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即排除其他史实史料;二是主题限制: “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即历史认识的修正与时代和史家的关系。注意“主题”不是观点,观点需要以“主题”为核心,并结合题目所给的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提炼。
【答案示例】(观点)史家随着自身认识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会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对康有为研究认识的改变就说明了这一点。(论证)萧公权对康有为研究初期,一方面,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如受材料的多寡和真伪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受史家本人的限制,如对史料理解的程度、错误史观的影响,以及在史学研究和治学态度上不够深入严谨,因而存在认识的偏差,认为康有为维新变法“假民权”、“假维新”。随着时代条件的发展,大批有关康有为的原始材料出现,萧公权在比较全面而深入研究剖析后,摆脱了错误史观的影响,修正了错误认识,得出了:康有为实为“渐进之真民主” 、“制度与思想之一
体维新”的新认识。
4、评论观点的题型。 这种题型是指题目针对历史问题,一般给出一种或两种观
点,运用所给材料,或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要求先评价观点,再论述、论证观点,最后概括或得出相应的观点。有时题目甚至把观点隐含在所给的材料中,需要先归纳提炼观点,然后再评述论证。对策:第一评价观点,表明对观点的态度和认识,即要对正确观点表示肯定或对错误的观点表示否定,对于错误的观点还要指出其错误的实质等。第二分析提炼材料中与观点有关的信息;根据问题提示,寻找解题思路和方向。第三根据题目要求,运用相关对应的材料或史实,对观点进行充分论证,并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注意对于错误的观点的评论,还需要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得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做到破立结合。
【例题 6】2016 年江苏卷第 22 题(题目略)第(2)问:“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解析】本题是评论观点的题型,旨在考查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等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概括和理解两段材料的观点。材料一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材料二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由于题目要求“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表明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论,也可以选择两种观点分别进行评论。然后充分利用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作为论据,根据评论观点的题型要求,先评价观点,再论述、论证观点,最后概括或得出相应的观点。
【答案示例】(评价)我同意材料一的观点,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是理性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继承。(论证)新文化运动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激进思想,但陈独秀等人进行了及时地公开反对。如公开反对把元曲视为“亡国之音”,指出废除汉字等传统语言文字是过于急切的主张等。同时,陈独秀等人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反对专制者利用儒学行专制复辟,批判服务于封建统治的旧道德,而并非针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本身,更不是针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陈独秀等人不仅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毫不讳言承认孔子学说的部分价值,并参与研究传统学术。(结论)总之,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反对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理性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
高考命题的立意,在经历了知识立意时代、能力立意时代之后,正在进入核心素养立意时代。通过史证题题型的命题形式来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考查的重要体现。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利用、挖掘和渗透史证题题型的教学活动,会有利于实施和促进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