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开张的首家民营书店——潘秋书店

题目:一书难求到自由选购——福州书店三十年变迁 书报刊名:《海峡都市报》2008年11月18日B4版 站在一尺外的柜台上,眯起近视眼努力地看书架上到底在出售哪些书;为了一本《三言二拍》,一天内骑着自行车从台江往返东街口新华书店三次;刚刚上架的《金陵春梦》引起读者排队抢购……这些关于书的传说,如今看来,属于天方夜谭,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的福州人记忆里,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思想大解放的空窗期,象征知识的书成了无价珍宝,有钱难买到。而书店这一典藏珍宝之地,毫无疑问,成为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神圣的精神殿堂。如今三十年过去了,书店已不再风华正茂,关于书店的故事,却依然津津乐道。
“有钱不一定买得到书”
在福州八中任教的许友工老师,提起三十年前买书的一幕,感慨道:“那时真是一个对书极其狂热的年代。”现年55岁的许老师,三十年前刚大学毕业不久,“改革开放刚开始那会,买书还是得凭书票,全福州唯一的书店就是新华书店,卖的书范围很小,基本都是毛泽东语录之类,小说、哲学等书少得可怜,即使有也是删减版的。” 那时很多书仍属于内部流通,购买不仅需要书票,而且对购书对象的要求也很严格,“像《金瓶梅》,只有教授职称以上的人才有资格买。”当时属于内部流通的书籍,以外国文学、西方文艺理论和哲学思想为主,“出版的目的,是供学术研究,批判这些西方思想。然而就是这些禁书,恰好是我们那一代的热门书籍,因为大家都对西方思想特别感兴趣。” “不怕你们笑话,我还当过偷书贼呢!”福州诗人潘秋,回忆起自己和书的故事,他自嘲,自己这个诗人,都是靠偷书偷出来的。“没办法,实在太想看书,又没办法买到想看的书,那就只好偷,我几乎把新华书店里古今中外的诗集,都偷到自家的书架上。”
“还没开,就有顾客等着买书”
书荒的局面,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有了很大的缓解,废除了凭票购书制,也相对放宽了购书限制,福州市民被压抑已久的购书热情,像泉水找到了缝隙,喷涌而出。“记得1981年的元旦,新华书店引进了《唐诗三百首》,等我赶到书店时,已经排起了长队,那天我也排了起码三小时的队伍才买到书。”许老师回忆。 除了购书限制减少,书的种类也放宽了,尼采、弗洛伊德、叔本华的著作,都能在书店找到。随后福州出现了民营书店——潘秋文学书店、树人书店等。 “那时的民营书店,因为进的书比新华书店新、快,很多在新华书店买不到的书,在我们这能买到,所以很受读者欢迎。”常年经营书店的潘秋先生回忆。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是福州书店的黄金时代,“我们书店早上8点半开始营业,经常还没开门,就有买书的人在门口等了,店员每天都忙不过来,只要一有新书到,店里马上排长队抢购,买不上书的人,还主动把书款留下,求我们一定帮忙想办法弄到。”全盛时期,单是潘秋书店,就从一家仅有6米长、1.5米宽的小书店,发展成拥有一家总店、三家分店的大书店,在福州赫赫有名。
“以前买书都得站在柜台外请店员递”
上个世纪80年代的福州书店,无论是新华书店还是民营书店,都采取闭柜销售的方式,“买书的人,站在柜台外,盯着书架上的书看,而且只能看到题目,连个简介都没有,完全凭着感觉找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了,就请店员取下来仔细翻看,要是多要求取几次书,店员就会不高兴,严重时还会板起脸训人。”许友工老师回忆。 1990年,首家自选型书店——潘秋超级书市,开在最繁华的福州南门兜,“1987年我去香港,看到了香港书店开放的经营模式,回来后就进行改革,让读者自由取阅,看了再决定买还是不买。”超级书市开张第一天,榕城市民闻风而来,“挤得店员只好站在凳子上工作”。潘秋书店售书方式的改革,震惊福州业界,给读者带来惊喜,同时使当月的销售额翻了一倍。 引领了全国书店改革风潮的福州书市,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走向疲软。“从四家店,退守到现在的一家特价书店。我正在探索一个自营自销的新模式,希望能再一次给书店带来改革。”潘秋说。 “比起三十年前的求知若渴,现在的读者已经少了当年的激情。”许老师说,目前书店的式微,也是文化的式微,“毕竟现在比书新颖的传播模式多的是,也许只有像我们这一辈经历过没有书的痛苦的人,才知道书店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