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与中学历史教学》绪言/前言/目录

 二维码 110
发表时间:2006-10-31 15:52



《网络环境与中学历史教学》绪言



郑增仪


2004年10月


   2000年10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从此,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特别是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在“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的背景下,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并把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在日常的教与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的全面铺开,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自身不断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恰当而有效地运用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当今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网络环境与中学历史教学》是在“中小学课程整合案例”和“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从网络环境下历史教育的理论依据、教学过程、网络技术、具体案例和信息资源等方面对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作了有益的探索与总结。
   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教师自身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一方面强调教师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转变观念、提高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来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形成双向发展的互动作用。《网络环境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归纳的课程整合实践方法和反思以及收录的教学案例都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体验和尝试。这些经验一定能够给更多第一线的教师以启迪。我希望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加快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前   言



2004年8月4日


   近年来,中国的基础教育经历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除了素质教育、创新精神等教育新观念的提法之外,“新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两个课程”可谓对教育影响至深。其中,“新课程改革”主要涉及教育内容的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涉及了教育实践活动。《网络环境与中学历史教学》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孕育而生的,该书旨在探索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中学历史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有效途径、实践方法和感悟反思,为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实践和业务培训提供一个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很强的平台。
   应该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有不同的层次和发展阶段的。前课程整合阶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计算机教育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这一阶段,信息技术基本上等同于计算机技术,人们还没有提出“课程整合”的概念。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课题立项报告中,对“课程整合”进行了至今仍被公认的经典表述: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到了2000年,陈至立同志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的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全面铺开。牵动这一系列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信息技术自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源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更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来自互联网的兴起。
   如同前互联网阶段,互联网这种信息技术介入教育主要是从传播媒介的意义上进行的。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相继出现了从手势、口语、文字、竹木简、布帛、纸、书、画、照片、幻灯、电影、广播、录音带、电视到计算机、互联网等媒介。今天,报刊、广播和电视是我们每个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三大传统媒体,而互联网被冠于“第四”媒体的头衔。但是,相对于前面三个媒体,互联网介入教育的程度将会更深,范围将会更广,且科技含量也是最高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有理由做出如下的推断:当代,中学历史教师有史以来第一次处于这样一个情景下——他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传播媒介,这种传播媒介将使他付出艰苦、持久的学习,并将这些阶段性成果不断并适时的转化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而这种过程将没有终点,这个媒介就是互联网。本书围绕着中学历史教师如何网络环境与新的课程理念有机整合的背景下,开展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分为“理论篇”、“教学篇”、“课题篇”、“案例篇”、“网络篇”、“资源篇”六个篇目展开,我们希望它能够具备以下特色:
   1.理论为先,联系实际。“理论篇”作者先以宏观角度从理论上阐述、论证了现代教学技术如何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对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式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再以微观角度结合教学实际对新形势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观念、技能、素养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于知识建构的意义、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做了分析总结。“教学篇”则以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基点,以一线教师的角度来对网络环境下中学历史课程整合的实践、感悟与反思为线索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其间大量的教学实例反映了作者长期实践探究和反思感悟的深厚积淀。
   2.基于网络,源于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之所以能成为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能在全球范围迅速开展,离不开互联网等资源环境的支持。为此,在“教学篇”、“课题篇”、“案例篇”中,我们选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教学研究实例来体现历史教学的基本特点、教学设计及组织形式,重点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及怎样在探究和协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索历史、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方法,以此促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变革,迎接正在到来的信息社会对于教育的挑战。
   3.案例典型、形式多样。本书“案例篇”所选用的案例来自全国的一些中学一线教师编写的教学实例,这些老师均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历史教与学的策略和模式的探究中作出过可贵的尝试与实践,这些案例颇具代表性,不同程度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思想内涵,尤其可贵的是部分案例还是基于这些教师建立的教师个人历史网站的基础上开展的课程实践的实录与反思。成功地设计一堂好课并不等于是一堂非常成功的好课,从对课例的分析点评可以看出这些课的成功与失败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素养、学生素养、环境手段……)。我们希望能使读者从这些案例的成功和不足中得到启发。
   4.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教育改革来势迅猛是因为信息技术自身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来自互联网的蓬勃兴起。面对信息世界瞬息万变的现状,针对目前教师队伍中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的状况,本书的“网络篇” 从实用角度出发,采用对话方式把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基本运用知识情景化地呈现出来,生动地介绍了互联网技术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以使更多的历史教师从中感悟网络知识的获取对于当今教师是何等的重要。
   5.史料丰富,易于检索。本书附录选取了从互联网上搜寻的大量的历史教学资源,并以知识点为线索,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究性历史教学、探索历史知识提供了一份丰富的资源索引。
我们希望通过《网络环境与中学历史教学》这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对中学历史教师在更新观念、启发思维、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方面能够提供许多有益的帮助。


   本书由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王荣良主任主编,福建省福州第八中学历史高级教师骆志煌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上海部)陈天华副教授副主编。第一章“理论篇”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任有群博士撰写;第二章“教学篇”和第三章“课题篇”由骆志煌撰写;第四章“案例篇”由福建省福州格致中学历史特级教师黄小平点评;第五章“网络篇”由北京信息技术管理学校陈亚东和福州中教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赵民撰写;第六章“资源篇”由陈天华骆志煌赵民和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学黎璎老师收集整理编写;全书由骆志煌老师负责统稿。
   从作者的组成结构来看,本书的编撰者有来自高校的理论研究的专家,有来自教学第一线并在课程整合方面有过数年探究与实践的中学历史教师,有从事信息技术教育与研究的教师与技术人员,他们从不同视角诠释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有着各自独到的见解。
   由于我们能力有限和时间仓促,字里行间肯定存在许多不足,企盼各位专家和读者的批评指正。另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参阅了许多文献,不少是网络上的。我们尽可能写明各种引用资料的出处,但仍恐有所疏漏。在此一并对有关人士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    录



第一章 理论篇
第二章 教学篇
   第一节 基于网络环境的选修课程
   第二节 基于网络环境的必修课程课堂教学


   第三节 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
   第四节 基于网络的集体备课
   第五节 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感悟与反思
第三章 课题篇
   第一节 课程整合下的课题研究
   第二节 课题研究中的认识误区
第四章 案例篇
   案例一《三国鼎立》
   案例二 《甲午中日战争》
   案例三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案例四 《抗日战争是国共合作基础上的全民族抗战》
   案例五 《抗美缓朝战争》
   案例六 《三坊七巷名人故居维护与开发》
   案例七 《古代埃及》
   案例八 《“殖民≈罪恶”?还是“殖民≈文明”》
   案例九 《日本教科书问题探究》
   案例十 《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
第五章 网络篇
   对话一  走进网络世界
   对话二  网络常识、基本术语和基本操作
   对话三  通讯的实现—电子邮件
   对话四  关于搜索引擎
   对话五  专题学习网站及其资源的介绍
   对话六  异步交流—历史论坛
   对话七  建立个人历史网站
第六章 资源篇
   第一节  中学历史学习网络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  初中历史学习资源网站索引
   第三节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设置和学习资源网站索引


文章分类: 课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