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反思

 二维码 860
发表时间:2016-05-16 15:27

给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

——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和反思

(市级岗培讲座稿)

导言: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

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和大家交流的话题从一幅图说起,这就是思维导图。也许在座的有些老师在这方面已经早有尝试和研究,所以等下敬请尝试过的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体会,给予交流指正。

2014年9月,在邵茜老师主持下,福州高级中学、福州外国语学校、延安中学、铜盘中学和屏东中学参加了“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市级课题。经过一年来的实践研究,我们有很多收获,同时也有不少反思。其中,今天在高一老师中进行交流,就是反思之一。因为如果老师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懂得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无疑对学生的学习会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一、            什么是思维导图。

(屏幕:欣赏学生制作的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一个运用符号、箭头、线条、图像、关键词、色彩等元素来表达一个较为复杂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的一种记笔记、做规划的方法。它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将大脑的左脑和右脑技能全部调动起来,把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像,不仅能增强记忆力、注意力,更重要的是能增强思维能力,让思维过程可视化,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力。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英国人东尼·布赞(Tony Buzan),20世纪60年代他通过观察达·芬奇等名人的笔记设计创造出了这种方法,其著作《思维导图》成为教育界和商界的畅销书。

中国思维导图第一人董海韬先生,东尼·布赞的学生,2003年把思维导图方法引进国内,被称为中国的“大脑先生”。

二、            为什么要用思维导图。

1.      从思维导图本身的特点来看。找主题、抓关键词、层层分枝,增强记忆力,懂得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发散思维等符合高中历史学科的需要。现在历史课堂上,学生基本忙于抄写老师的PPT内容或黑板上的板书,对于老师的所讲、所分析无法顾及,思维导图注重抓关键词,让学生能有时间聆听老师的分析和讲解。

2.          从现行教材编制来看。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模块——专题”,中外历史混编的体系结构。给现实的课堂教学造成很多不便,不但打破了历史学科本身的整体性,同时也把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内容割裂开来,容易造成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思维导图能很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在高三总复习尤为有效。

3.          从全国课标卷的高考试题来看。全国课标卷1主要考查学生历史主干知识、学科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以及科学素养,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活”。思维导图能启发学生思维,注重知识的思维过程,避免“死记硬背”,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所学历史知识。

三、            在教学中怎么样使用思维导图。

1.        老师自己应该学会掌握如何制作思维导图,现在有两种方式可以制作,其一,手绘;其二,专门的电脑软件。建议采用手绘。

(1)    准备材料:白纸、彩色笔以及我们的大脑和想象。

(2)    绘制过程:①确定主题,然后把主题放在纸的中央(突出重点)。②向外扩张分枝,树形,思考知识结构,确定分为几个枝(思维能力得到训练)。③使用关键词来表达各分枝的内容,不要使用完整的句子(避免死记硬背)。④用箭头把相关分枝连起来(懂得各知识间的联系)。⑤分枝的大小(懂得知识的主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⑥运用符号、图形、颜色等方式,建立自己的风格(培养创造力)。

2.        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        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解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认识思维导图的特点并懂得思维导图的基本画法。

(2)        课前预习或者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或合作讨论,确立本课主题、思考分枝、找分枝的关键词,初步设计出本课的思维导图(在老师讲授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懂得本课的知识结构,阅读能力、归纳能力得到了训练)。

(3)        课堂上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懂得知识的生成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真正理解掌握知识。(避免课堂只是埋头记笔记,不听老师分析的弊病)。

(4)        课后,重新梳理知识结构,修改完善所设计的思维导图,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料(避免课后或复习也只是背所记的笔记的习惯)。

(5)        小测。专题结束,老师给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发散思维,画出整个专题的思维导图,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会学习)。

四、            应用思维导图的体会与反思。

1.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易于接受新知识。

(2)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精神,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思维导图,拓展了学生思维能力。

(3)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让历史课堂更具有自发性和创造力。

(4)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相关的知识信息非常清晰,容易记忆,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5)    利用思维导图做笔记,不仅记录了知识,而且也记录了知识间的联系和思维过程,从而便于学生理解知识,避免死记硬背。

2.反思

(1)不是所有的课程内容都适合画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以为课程勾勒出框架,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可以表达和展示知识,可以促进师生交流等等,但有些时候在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时,并不需要思维导图的参与。所以在进行思维导图的课堂应用时一定要选择适合的内容。

(2)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应该是逐渐养成的。所以不要过分的要求学生,要学会逐步养成这样的思维方式,最好从高一就开始引导,从而形成学生的学习习惯。

(3)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工具,它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它的效能高低,取决于使用者本身的思维深度、广度、悟性、坚持实践的态度和最终的习惯养成。

(4)创作思维导图对一些关键元素和关联点要在颜色、图例、关联上体现出来,但不要太追求形式、也不要对绘制的方法教条化。

(5)学生学习制作思维导图的认知和行为瓶颈:①认为绘制思维导图是很麻烦的事,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怕麻烦,懒动手;②认为思维导图就是一个知识的罗列,没有思考意识和创作过程;③不愿意发散更多的思维,浅尝辄止。④因一开始绘制时觉得占用时间,不愿意坚持,半途而废。

(6)思维导图创作要坚持手绘。对于学生,思维导图要更助力于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在纸上制作来整理、管理你的学习思路、知识结构和复习巩固。有些同学电子导图制作得不错,但纸上画得比较随意,并未发挥思维导图的最大化效果。

(7)不要把制作思维导图当作硬性任务,强迫每一个学生都要这样做,本来属于快乐学习的事,一旦成为强迫性的任务,事情本身就失去了兴趣,从而影响其效果,甚至还会带来逆反效果。

文章分类: 培训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