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生命力

 二维码 156
发表时间:2016-05-16 15:28

历史课堂的生命力

(见习期教师培训讲座)

福州屏东中学 青绍堂

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交流下我们当下的历史课。大家从高校毕业到现在,从教已经快满一年了,我想问问大家,这一年下来,大家有何感想?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跟大家一样,2000年我来到福州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城市,踏上了讲台,面对无数双打量我的眼睛,我很忐忑!教学不熟悉,同时又担任班主任工作,工作上的压力真让我感到透不过气,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的导师徐燕老师,她让我很快适应了教学常规工作,懂得了如何组织课堂。在见习期的一年中,我在她的指导下,在教学、教育、教研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带完一轮回,我有了以下几个需要自己回答的问题:1.我的历史课学生喜欢吗?2.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课?3.学生都说自己很喜欢历史,为啥却不喜欢历史课?带着这些问题,我不断的调整课堂模式,想找到吸引学生的历史课堂模式,找到历史课堂真正的生命力。

今年3月份,我幸运地参加了教育学院继教处组织的影子培训,培训学校是北京数一数二的学校: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通过一个月的跟班听课、教研,跟导师的交流,我对中学历史课堂有了一个明晰的方向。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课堂教学,正在探索一种活力课堂模式。什么是活力课堂?

(展示课件内容,简要介绍)

一、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活力课堂模式介绍。

二、根据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的活力课堂,本人最大的感受是历史课仍然离不开老师的“讲”。

新课程主张要以学生为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有一种误解:教师不能够在课上多讲,讲多了就会使学生被动。在这样的压力下,为了形式上的学生动起来,于是在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地方开始分组讨论;在不是课堂重点的地方,加了学生的表演等等,课堂上真的热闹起来了,学生真的“活”起来了,但这种课堂模式运用到历史课堂上是相当可怕的,长此以往的话,不仅不能使历史课堂变活,可能还会毁了历史教学。

从历史课的性质上来讲,历史课的学习与中学里其他一些课程有所不同,既不像语文、数学课那样以应用为主,也不像音乐、体育课那样以操演为主,历史课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因此,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常规形态,讲授历史知识是完成历史课任务的主要方式。由于历史知识所反映的内容是过去的人类活动,不可能通过实验加以重演,很多也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大多是以间接的方式进行传递的。人们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听(听他人讲述历史)、读(阅读有关历史的书刊)、看(考察历史的遗迹)等,而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也不外如此,其中,听课又是获取历史知识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如果历史教师放弃讲授历史,就可能阻断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由于受教材的影响,历史课堂上老师的讲述很容易照本宣科,如果照本宣科,那历史课堂就一定失去了生命力。其实,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叙述是最灵动的部分,学生们喜欢历史课最浅显的一个理由:就是教师讲得好。

由此可见在历史课上,教师不但要讲,而且不能少讲。关键是怎么讲?才能让历史课堂具有生命力?

1.构建合理的历史叙述框架

2.历史知识要科学、准确

3.历史课主题一定要鲜明

4.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5.历史讲述要有思想

1.构建合理的历史叙述框架。

影响教学效果最为直接的因素是教师叙述的框架。框架合理,听者的思路就明确,对知识的接受度就高,互动的情绪就浓。书本的知识框架很容易左右教师的思维,教师往往陷入“照本宣科”的套路上去,而这样的方法通常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最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新构建课堂叙述结构。例如,必修三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课,关于文艺复兴一目,教材从背景、核心、表现、扩展、意义等几个角度对文艺复兴进行了叙述。如果教师完全按照课本的结构去讲述的话,课堂肯定索然无味。而海南中学解爱群老师的设计就很有特色。文艺复兴:(1)找寻曾经的辉煌(2)千年沉沦与唤醒(3)谁在呼唤?——解读文艺复兴背后的历史(4)文艺复兴与文明进程(5)文艺复兴与我们。仅从题目的名称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样的建构,这样的叙述,这样的课堂,效果一定不错。

2.历史知识要科学、准确。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东西,任何人都不可能重现。但也不是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可以任意发挥、篡改,我们要最大程度上还原历史的真实。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去准确、科学地传授。当然,要想准确地传授并不难办,照本宣科就能做到。关键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丧失了历史知识的无限兴趣,丧失了教学过程灵活的方法,丧失了历史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我们所不提倡和鼓励的。我们提倡和鼓励的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有创新意识的课堂,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内涵和联系,整理出一个系统的知识传授网络,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然后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有的老师喜欢在课堂上云天雾地,化正史为演义,不注意知识传授的科学性,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知识或者错误的理解,这样的课堂越是吸引学生就越可能使学生走进误区。我们来看一则材料,一位学生回忆自己的历史老师的材料。历史教育是一门修身养性之学。历史课必须强调科学性,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历史教育的使命,直接关系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历史课主题一定要鲜明。

历史新课程采用的是专题史教学方式,这种专题史教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主题鲜明。例如,必修一的主题是政治活动;必修二的主题则是经济活动;必修三的主题则侧重的是思想文化。同样的内容,主题不同,侧重点就不同,呈现的内容也就不同。例如,欧盟的问题,必修一政治专题突出的是欧洲作为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而必修二经济专题则强调欧洲为了增强经济竞争力而进行的联合,强调作为经济区域化的典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教师们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历史课的主题,否则,即使你讲的再生动,离题万里也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例如,有一个老师在讲必修三《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的“维新变法”一目时,他设计的子标题是:维新变法的背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维新变法的失败及其原因;维新变法的意义。我们先不说他的讲述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就单从他的设计上就没有突出主题。必修三的主题是思想,这节课的主题是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戊戌变法这一政治活动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10月份,我接到一个去民办中学开课的任务,课题是《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这节课很难上,很容易把历史课上成一节政治课,我最后设计的是结构是以民主为主题,让学生从四个方面学习:(1)什么是民主?(2)我国为什么可以建立民主?(3)我国建立了什么样的民主?(4)我们的民主具有什么特色?层层深入,最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4.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在历史教学中,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呆板抽象的的授课语言,不仅不容易为学生理解,而且会冲淡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呢?通过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教学语言要口语化,要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语。口语化意味着通俗。②教学语言要幽默。高水平的幽默往往是教师为人师表的人格优势和语言艺术嫁接的产物,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③要适当穿插典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时穿插古今中外人物典故,以发挥形象思维的力量。④要使用多种方法。讲解叙述应尽量使用各种方法让语言形象化,描物状人,有声有色。可以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这一点上北师大附中的纪连海老师做得非常好。那么,纪老师为什么能如此让学生喜欢他的课呢?他常说,他把中学历史教师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个职业。他热爱这项事业,他喜欢给学生上课,学生也喜欢上他的课。他的历史课不仅吸引了电视机前的诸多观众,也让他的学生觉得上历史课是种快乐的享受!在他的课上,他会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使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丰满起来,不管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在教学中,纪连海还有一个已经不是秘密的秘密,他在教学方法上积极地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纪老师每节课都会用到评书的语言。评书的语言讲究的是什么呢?是贯口。就是不停地说。一环扣一环,紧紧相扣,讲到精彩处戛然而止,吊足学生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历史讲述要有思想。

历史,过去的事,不是为了让后人慨叹流泪或者沾沾自喜,而应该让后人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责任必须承担。人们常说:“历史使人明智”,可是,如果我们讲述历史时并不懂得带着思辨的眼睛和思想的大脑去审视、去思考、去诠释,那么。我们和学生永远无法达到“明智”的境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从而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是历史课堂的灵魂,因此,教师在讲述历史时要有独到的思想,能给人以启发。 例如,海南中学的解爱群老师的“文艺复兴”一课,现摘录一段该课的实录。“‘文艺复兴与我们’。‘人文主义’是被说滥的词语。书本早就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文主义’;在中国,直到最近国家才提倡所谓的‘以人为本’。600多年前在意大利觉醒的意识,600年后刚刚成为中国的一句时髦口号。……面对另一种现实,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保护历史。……瞧瞧罗马、威尼斯、佛罗伦萨,教堂每天当当地敲钟,罗马时期的雕刻站在罗马地铁的出口。寻常人家的回廊或巷口,古老雕饰比比皆是,几百上千年的小井还在街边好好地蹲着呢……我们毁掉了多少文化艺术。北京作为古城已经给毁掉了,太多的中国古城被毁掉了。……”该课的价值追求就定位在了“历史教育”——高度的思想性上。使学生在听后自然而然的会反思自己的国家、社会、个人对待历史的行为,同时也会逐渐的形成历史的意识和责任。而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和魅力。

谢谢各位老师聆听,希望没有浪费各位宝贵的时间。


文章分类: 培训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