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探微-基于网络的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探微 二维码
58
发表时间:2007-03-06 16:44 基于网络的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探微 ——以“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课题研究为例 福州格致中学 黄小平
[摘要]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增加了活动课内容,这是学科课程教学的新课型。本文结合实例,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基于网络的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作一评析:活动课采取学科课程为主、研究型课程为辅的形式;活动课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是一种双赢模式;研究性学习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之中;活动后记。 [关键词]课程改革 信息技术素养 研究性学习
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增加了活动课的内容,供各地各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实施,其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积极组织指导活动课,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文拟结合活动课“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谈谈在这种新课型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及体会。 一、活动课采取学科课程为主、研究型课程为辅的形式 1、活动课题的特点 高二历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下册活动课:“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其课题的特点显而易见,一是突显了对学生学习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的要求,是开放性的;二是其研讨性问题是教科书确定的,且不同于学生自主选定的课题;三是活动课题与学生所接触的社会实际关系不大,要靠学生自己从图书资料、网络信息、专家导师等方面寻找与研究相关的信息。 2、活动课型的特征 活动课就课程的目标模式而言,它有别于“有明确的知识目标要求,落实知识教学”的学科课程;就学习形式而言,它不同于“每个学生都会根据学习内容与自己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形式”的研究型课程;就学习方式而言,它采取了相对于接受性学习的“研究性学习”,其活动却主要贯彻在学科课程教学中;就师生关系而言,活动课所要建立的师生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 3、活动课所依托的课程载体 活动课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从其实施过程来看,所采用的是学科课程为主,研究型课程为辅的形式:
究其原因,活动课题的特点和活动课型的特征表明,活动课内容是学科课程教学中的一项任务,其实施渠道主要是贯彻在学科课程中,与研究型课程“优势互补,相辅相成”。 二、活动课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是一种双赢模式 1、活动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广泛获取信息 教科书中没有活动课题现成的结论,教师和学生要在活动课过程中去寻找、查阅、选择各种数据资料,通过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因此,活动课将“收集和处理信息”置于关键地位,让学生学会通过电视、报刊、图书和网络获取和处理大量有关信息资料。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目录详细,且包括了从原始资料到最新动态的信息。从网上查找资料信息,不仅信息量大、查找便利,而且适合中学生在课余时间中独立或合作完成。 活动课前,教师将自己和学生各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利用Frontpage 2000制作了课题网站,并上传到学校局域网。这样,学生只要登陆网站,使用浏览器,便可随意查看。网站资料存储情况,如下图表:
2、活动课建成快捷、高效的信息通道 基于网络的活动课上,教师利用学校局域网和网络教室设备,开展课堂上师生和生生间合作研究、交流、讨论,教学活动得到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支持。这样,学生通过鼠标点击,自由地在不同知识点之间转移,使学生主动迅速进入学习情境,接受了大量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学习;教师可通过设计的“调查软件”,实时统计,及时了解学情,进行个别化辅导。总之,信息技术使活动课有了一条快捷、高效的交流通道。如图所示: 活动课堂(15分钟)学生点击资料量统计
3、活动课促进了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以致用 学生是在信息平台上实施活动的,即是其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方式。信息环境不断地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多元形式搜集资料,自己就要去钻研上网;同一小组的资料需要整理筛选,自己就要去研究在Powerpoint文档中如何插入图片或如何利用其生成网页;在活动中需要运用Powerpoint汇报,自己就得去学Powerpoint或其它软件;活动中学生和教师之间需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多元化交流或讨论,自己就需要熟练操作计算机,才可能通过论坛发表自己的观点等等。这就迫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使之逐渐内化成为他们的生存素养。 三、“研究性学习”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之中 活动课主要是辅助学科内容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科中的某个问题进行研究,是学科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体现于学生的全部学习之中。 1、制定达到目标的程序计划 活动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开放、探索的环境中,开展各自的“研究”,实现传统的结论性学习向现代的过程性学习的转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教师制定达到目标的程序计划。如下:
2、实施定向设定的程序 教师依照教科书活动课题,要求学生围绕“中东问题”和“联合国作用”,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搜集有关的资料;约两周时间,教师将学生搜集的资料信息,经过筛选,建成网站资料库;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开设一节(45分钟)课堂活动课。
3、教师对活动的调节控制功能作用 一是在活动全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做了些什么事,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等等。因网站资源库储存的资料数量大,有些学生容易偏离了主题;个别学生利用网络登录与主题不相关的网站,影响了正常学习;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后,小组成员间的观点发生变化和调整,出现了意见分歧等等。这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了解学生阅读的画面,及时予以提醒,并不断地将学生活动的实际结果与确定的目标相对照,适时地指导学生注意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
二是教师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让学生“自主化”探究。学生在“联合国作用”方面意见不一,教师不随意地下“是”或“不是”的结论,而是耐心听取他们谈出“依据”。这样,学生能各抒已见,体验历史认识的过程。教师在课堂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实行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功能。 四、活动后记 通过本节活动课,我们不仅认识到在学科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十分必要,而且有了不少具体深刻的体会。 1、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深化或激活学生已学知识 历史学习要关注与社会现实的联系。高中学生往往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如本节活动课涉及到的“巴以问题”、“伊拉克战争”与“联合国作用”等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虽然,学生已学完了“二战”后的世界现代史,但教科书的相关知识却无法帮助他们认识这个历史与现实交错的复杂问题。此时,教师利用教科书安排的活动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和认识现实。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历史上追溯问题的渊源,深化或激活了已学过的历史知识,活动课收到了成效,历史学习也变得有现实意义了。 2、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让学生学会研究历史 本节活动课,教师采取结合“热点”,联系“已学知识”,选用活动课型,找准“新角度”的教学策略,要求学生走进历史,发现问题,运用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辩别、论证,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和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活动课过程中,教师不仅以知识传授者的身份出现,而且以一个学习者的角色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从材料信息中提炼观点”和“用材料信息支持观点”的历史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思考历史、诘问历史、大胆探索和勇于标新立异,在师生交流、生生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教师或教科书认定的“统一”结论。通过这次活动课,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体验了历史的过程,初步学会了如何研究历史。 3、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是一种挑战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简化了若干问题结论,介绍了不同的学术观点,习题中也提出了问题,课后增加阅读与思考等等,这说明教科书增加了研讨性和实践性,重视的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给历史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留下了空间。因此,教师应重视在学科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章节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见缝插针,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在单元复习时,要精心设计问题,设法解决小型问题。同时,信息技术扑面而来,网络成为最好的资源搜索工具,学科教学和研究性活动建基于互联网信息资源,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教学整合等等。这些毫无疑问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夯实学科知识功底,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信息技术素养,以科学的思想和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⑴应俊峰编:《研究型课程》,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⑵冯一下、李洁:《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历史教学》,2003年第2期。 ⑶於以传:《关于历史学科基础型课程中研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历史教学》,2003年第3期。 ⑷王泳:《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9期。 ⑸郭治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8月第1版。
文章分类:
课程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