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历史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二维码 65
发表时间:2007-03-06 16:45

黄小平(福州格致中学   350001)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它对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其它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福州市中学历史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多采用“Power  Point”作为创作平台,来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与应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是有区别的。本文所谈的是常见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


   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之所以越来越被重视,主要是计算机具有其它教学媒体所不具备的功能。


   第一、可提供形象化的教学信息,符合教学中直观性的原则。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或显现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知识表格和授课提纲;或再现影视资料的历史情境;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学生历史思维的作用,从而加深其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


   第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和快速演示的功能,能对大量教学信息进行优化处理,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具有脉搏清楚,重点突出,化解难点的特点。尤其在高三年段总复习课,或文科(政、史、地学科)综合复习阶段,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和灵活的操作应用,能将知识化繁为简,进行专题归纳和纵横联系,帮助学生沟通学科间的联系,审视学科间的交叉点。


   第三、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迅速更换,较好表现历史事件的“动态”发展变化过程。通过计算机“动态”地演示图表、图像、文字和影视的效果,既是用语言和挂图难于表达,也是录相机和幻灯机等传统电教媒体所不具备的。动画功能能使抽象的概念和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思考历史问题,从而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二、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课件的几种常见设计。


1、  演示图表材料


   例①高二历史《伟大战略决战的胜利》一节,教师设计和演示“人民解放军突进中原”、“战略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和“战略决战前华北、华东、东北战场形势”等“动态”示意图。直观显示敌军兵力部署的特点和中原地区的战略位置,分析选定中原地区为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战略意义;直观显示国民党主力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得出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通过显示几种模拟的作战方案,得出首战东北作为战略决战第一个歼敌目标,是正确的。


   例②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次科技革命”专题复习一节,教师设计和演示系统图示模型,如图1“三次科技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图2“三次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作用”和图3“三次科技革命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影响”等三幅图表,按因果关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又把“问题”放在特定位置,逐项演绎,作出定性分析。有利指导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深化了历史知识,达到真正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教育目的。


    例③高一历史“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一节,讲授“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问题,须联系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巴的紧张关系,认识殖民主义留给南亚次大陆的难以治愈的创伤。教师设计“克什米尔所在位置图”,结合文字资料“蒙巴顿方案”有关内容,将地理、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对这一国际热点问题,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2、  演播影视资料


   例④初中历史“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一节,演播录相“孟良岗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危机”和“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等片断,运用典型事例,显示过程,直观讲授,寓德于教。


   例⑤高二历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一目,教师在讲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邹容和陈天华的革命思想主张时,先显示三位思想家肖像,或影视资料,再显示其姓名和主张,即给予学生信息,逐项显示,层层深入,得出认识。


3、  实物投影


   例⑥高三历史“秦的统一”中“建立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一目,教师在讲授“统一货币措施”时,先将收集或仿制的各朝古钱币投影显示,让学生对“秦政府规定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后来历朝的铜钱都仿照秦朝的样式”的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实物例证是学生获得概念和发现规律的基础,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和感受了历史。


   例⑦高一历史“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一节,教师在讲述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时,提出几个问题:“原子弹是否是战争结束的决定因素?”“原子弹的投掷对战后的影响?”让学生思考作答,各抒已见。教师通过投影仪将学生 的课堂作业显示,由学生讨论这一答案并非唯一的开放型问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不以某个观点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一做法,便于开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形成互相论辩问难,探索争鸣的活跃气氛。


三、 计算机辅助中学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计算机辅助中学历史教学,在设计和制作课件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长,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如果仅是简单地重复展示教材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仍然是被动的,学生思维量和课堂教学的容量并不大,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并没有显示出真正的优势。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把所教内容设计成阶梯型问题情景,制作课件关键要溶入“问题”,“动态”演绎。但每节课所选的“问题”不能过多,要具有典型性,且难易适度。课堂上教师要操纵,控制计算机,适时点拔,诱导学生 思考,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主动学习,发展历史思维能力。


   二是现代教学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制作课件时,教师要对所教内容进行增减,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补充学生感兴趣的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有“立体”了解。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选用的地图、图表,未经“加工”,与本节讲授内容脱节,或“重点”不突出,对学生学习历史,收益甚浅。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仍要重视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特点,精心设计,科学地构思教案的整体,认真推敲每一个教学环节,使课件体现出为教学服务的本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不是“哗众取宠”,“反客为主”。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启发式、讲座式,切忌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变为“放映”课。


   三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要加强“主导”,突出“主体”。因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时有些教师往往增大教学容量,一味追求高、深 、难,把学生视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的本来意义,甚至加重学生的负担。课堂教学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除了让学生广泛地获取历史知识,开阔视野外,更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其实,教师要把节约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大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博采众议。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不仅要研究历史之“然”,而且要研究历史之“所以然”。如果课堂教学能让课本知识延伸,就能达到高层次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发挥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


四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现有搜狐、新浪、雅虎中国、网易等网站,有很多关于历史的网站或网页,并列了详细的目录,从原始资料到最新动态,都可以从网上找到,内容非常丰富。有的网站,则不仅有图片和文字资料,还有现成的课件等内容。此外,现在已出版的关于历史的光盘也很多,教师还可以利用光盘进行教学,会非常生动形象,引人入胜。随着学校现代教学设施的完善,教师还可以运用网络教室,学生人手一机,通过计算机网络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今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方向。



文章分类: 课程整合